一、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
1.商务往来把控不严
2.节日廉洁防线松动
3.中介机构利益输送隐蔽
二、违规吃喝
4.商务接待标准模糊
5.内部聚餐隐形变异
6.供应商宴请监管缺失
三、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
7.婚丧报备制度执行不严
8.借机敛财风险防范不足
9.移风易俗引领作用弱化
四、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或福利
10.津补贴名目设置随意
11.福利发放超标准超范围
12.隐性福利变相存在
五、违规旅游
13.商务考察夹带旅游活动
14.培训学习借故旅游
15.下属单位安排旅游接待
六、违规配备和使用公车
16.公车配置超标准
17.公车私用监管缺位
18.公车运维浪费严重
七、违规配备和使用办公用房
19.办公用房面积超标
20.闲置办公用房浪费
21.办公用房隐性超标
八、违规接待
22.接待审批程序虚设
23.超规格接待屡禁不止
24.接待清单造假问题
九、违规从事营利活动
25.亲属经商办企关联交易
26.利用职务之便兼职取酬
27.个人投资与企业业务冲突
十、不担当不作为
28.重大决策推诿拖延
29.基层问题视而不见
30.风险防控敷衍塞责
十一、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1.文件会议泛滥成灾
32.督查检查重痕轻绩
33.责任层层转嫁基层
十二、履行作风建设主体责任不力
34.责任分工不明确
35.教育管理宽松软
36.监督问责走过场
国有企业班子中央****精神查摆问题清单
一、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
1.商务往来把控不严。在业务合作中,对供应商赠送的纪念性特产警惕性不足。例如部分项目验收后,供应商以“地方特色”名义赠送包装精美的特产礼盒,班子成员未及时拒绝,存在“人情往来”侥幸心理,未从制度层面明确商务馈赠红线,导致个别部门出现零星收受情况,破坏公平合作环境。
2.节日廉洁防线松动。传统节日期间,对下属单位“看望慰问”行为监管不到位。如春节前后,有二级单位以“汇报工作”为由,携带高档烟酒到班子办公室,虽多数当场退回,但反映出节前廉洁教育不够深入,班子成员对“微腐败”风险警惕性需提升,未形成“严”的自觉氛围。
3.中介机构利益输送隐蔽。对合作中介机构的合规管理存在盲区。部分中介为维系业务,以“专家咨询费”“市场调研费”等名义变相赠送礼金,班子在审核业务费用时,未严格核查资金流向与实际服务匹配度,存在“重业务轻廉洁”倾向,未能有效斩断隐蔽利益链条。
二、违规吃喝
4.商务接待标准模糊。商务宴请中存在“讲排场”现象,接待陪同人数超规定,菜品选择未严格执行简约原则。如接待重要客户时,超出公司宴请标准安排海鲜、野味等高档食材,且未及时制止劝酒行为,导致接待费用超支,既违反纪律又影响企业形象,反映出节约意识淡薄。
5.内部聚餐隐形变异。以“工作交流”“团队建设”名义组织非必要聚餐。部分部门周末加班后,班子默许在公司附近餐厅聚餐,费用由项目经费列支,虽人均消费不高,但频次较多,形成“小圈子”吃喝风气,破坏清正廉洁的工作氛围,未从根源上杜绝违规吃喝土壤。
6.供应商宴请监管缺失。对供应商邀请的非公务宴请缺乏刚性约束。如部分供应商以“行业交流”为由,邀请班子成员参加高档餐厅聚餐,虽多数拒绝,但仍有个别成员因“怕伤合作”应邀,席间涉及业务敏感话题,存在利益交换风险,暴露出纪律执行“宽软松”问题。
三、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
7.婚丧报备制度执行不严。对班子成员婚丧喜庆事项报备审核流于形式。个别成员子女结婚时,未如实申报宴请范围,实际邀请了供应商、合作单位人员,桌数超出报备标准,且收受管理服务对象礼金,虽未利用职权谋利,但违反廉洁纪律,反映出制度执行力不足。
8.借机敛财风险防范不足。对“化整为零”操办现象警惕性不够。有班子成员父母去世时,分批次在不同地点宴请下属单位人员,表面上每场次规模不大,但累计收受礼金数额较大,且存在下属单位“凑份子”现象,暴露出对隐形变异问题排查不细,未形成有效监督合力。
9.移风易俗引领作用弱化。在倡导简约婚丧新风尚方面示范带头不足。部分班子成员亲属婚丧事宜仍沿用传统繁复流程,大摆筵席、铺张浪费,甚至雇佣乐队、燃放烟花爆竹,在职工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未充分发挥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在文明新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四、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或福利
10.津补贴名目设置随意。自行增设“项目攻坚奖”“节假日值班补助”等津补贴项目,未按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如某重点项目期间,以“激励士气”为名,给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发放额外补贴,标准不统一且缺乏考核依据,导致职工内部攀比,违反工资总额管理规定,扰乱薪酬分配秩序。
11.福利发放超标准超范围。节日福利发放未严格执行上级规定,擅自提高标准或扩大发放范围。如春节、中秋等节日,除法定福利外,额外采购高档水果、进口食品等发放,且向退休班子成员赠送礼品,费用从企业工会经费和管理费中列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反映出成本管控意识淡薄。
12.隐性福利变相存在。以“工会活动”“职工关怀”名义变相发放福利。如组织班子成员参加高消费体检项目,费用由企业承担;为班子成员配备高档办公用品、定制服装等,未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形成“特殊待遇”,破坏职工平等原则,与中央****精神相悖。
五、违规旅游
13.商务考察夹带旅游活动。在赴外地开展业务考察时,擅自变更行程加入旅游景点。如某合作项目考察期间,班子考察组结束半天工作后,前往当地景区游览,费用计入考察经费,且未在考察报告中说明,存在“公器私用”嫌疑,暴露出对考察任务的严肃性认识不足。
14.培训学习借故旅游。以“业务培训”“党性教育”名义组织变相旅游。如安排班子成员参加外地某培训课程,课程仅一天,其余时间集体游览周边景点,培训费用中包含大量旅游支出,未聚焦学习提升主业,浪费企业资源,反映出形式主义培训问题突出。
15.下属单位安排旅游接待。默许下属单位安排旅游性质的接待活动。如到基层调研时,下属单位以“了解区域文化”为由,邀请班子成员参观景区、入住温泉酒店,费用由下属单位承担,虽未直接支付现金,但实质是违规旅游,破坏上下级之间清清爽爽的工作关系。
六、违规配备和使用公车
16.公车配置超标准。部分班子成员公务用车排量、价格超出规定标准。如为方便长途调研,违规采购高配SUV车型,车内配备冰箱、电视等豪华设施,购车费用远超同级干部用车标准,且未履行审批程序,反映出对公车管理规定执行不到位,存在“享受主义”思想。
17.公车私用监管缺位。公车使用审批制度执行不严格,存在“公车牌照私车跑”现象。个别班子成员周末、节假日未经审批使用公车办理私事,如接送家人、探亲访友等,且未按规定缴纳费用,公车GPS监控系统未充分发挥作用,对异常行驶轨迹未及时核查,导致公车私用问题屡禁不止。
18.公车运维浪费严重。公车保养、维修环节存在虚报冒领、过度维修问题。如部分班子成员用车定点维修厂存在“人情价”,更换配件未严格审核,甚至虚构维修项目套取资金;公车燃油消耗异常,存在“私车公养”嫌疑,未建立科学的油耗考核机制,造成国有资产浪费。
七、违规配备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