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认识中央八项规定的重大意义
(一)政治建设的核心意义在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1.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关键抓手
2.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实践答案
3.党群关系的根本性重塑
(二)标本兼治的治理意义在于实现作风与文化的双重转化
1.由风及腐的系统治理
2.廉洁文化的深层浸润
3.动态完善的制度体系
(三)新征程的实践意义在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清廉动能
1.2025年学习教育的战略深化
2.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3.永恒赶考的精神坐标
二、当前贯彻八项规定精神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固多发
1.不担当、乱作为现象突出
2.加重基层负担的新变种
3.责任压力“上热下冷”
(二)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隐形变异
1.违规收送与吃喝问题占比高
2.顶风违纪性质恶劣
3.乡科级及以下干部成重灾区
(三)监督整改长效机制尚未健全
1.自查自纠流于形式
2.制度执行缺乏科技赋能
3.“风腐一体”治理难度大
三、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八项规定落地生根
(一)认识上再深化
1.深刻理解八项规定的政治意义和战略考量
2.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3.牢固树立“钉钉子”的理念
(二)执行上更精准
1.精准识别“钉子”点
2.精准发力“钉钉子”
3.精准把握政策界限
(三)监督上再强化
1.强化日常监督
2.创新监督方式
3.保持高压态势
(四)制度上再完善
1.织密制度笼子
2.强化制度执行
3.推动标本兼治
(五)责任上再压实
1.压实主体责任
2.落实监督责任
3.严肃问责追究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上的讲话稿:驰而不息推进作风建设
同志们:
今天,我们围绕“驰而不息推进作风建设”为主题开展学习教育专题党课,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全体党员的政治意识、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锲而不舍抓好作风建设。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深刻认识中央八项规定的重大意义
(一)政治建设的核心意义在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1.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关键抓手。八项规定将作风建设纳入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明确“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为党内监督重点,强化了“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通过制度化约束(如《纪律处分条例》新增隐形变异“四风”条款),确保全党意志统一。
2.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实践答案。从西柏坡“进京赶考”到新时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八项规定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探索出通过自我净化打破历史周期率的路径。其核心在于以常态化监督(如月报制度)防止权力异化,使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
3.党群关系的根本性重塑。通过“从中央政治局做起”的以上率下机制,八项规定以“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的实践,重建了群众对党的信任。例如,调研禁止群众迎送、封路清场,警卫工作坚持“不干扰群众生活”,使干部更贴近基层矛盾。这种“徙木立信”的效应,为全面从严治党奠定了民心基础。
(二)标本兼治的治理意义在于实现作风与文化的双重转化
1.由风及腐的系统治理。坚持“风腐同查”,深挖作风问题背后的腐败链条。例如2025年5月查处问题21843起,其中“不担当、乱作为”等形式主义问题占比84.1%,揭示作风与履职能力的深度关联。青海案例中,培训期间饮酒唱歌的干部被撤职,并问责上级领导,体现“一案三查”的闭环机制。
2.廉洁文化的深层浸润。八项规定推动社会风气变革。农村红白事简办率提升28%,浙江嘉兴探索建立“道德积分制”将家风纳入干部考核。当“不摆花草”“自助餐不上高档菜肴”成为常态,制度约束已升华为价值认同。
3.动态完善的制度体系。八项规定从原则性规定发展为精细化制度网。2012年八项规定聚焦8方面20余项要求;2017和2022年颁布《实施细则》针对新问题细化标准(如“同城不宴请”“婚丧嫁娶报告制”);2025年新增学习教育部署,推动纪律意识内化为政治本能。
(三)新征程的实践意义在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清廉动能
1.2025年学习教育的战略深化。当前全党正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025年3月—7月),其核心在于:破立并举:既整治违规吃喝、快递送礼等顽疾,又通过“容错清单”激励担当;群众路线:依托“作风评议直通车”让群众监督可感可及。
2.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八项规定为世界政党治理贡献了“东方智慧”:以作风建设破解大党独有难题,以“常抓长效”超越西方选举周期局限。其“破立之间的治党之道”,成为解码“中国之治”的关键钥匙。
3.永恒赶考的精神坐标。中央八项规定绝非临时性政策,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它从一项纪律约束升华为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丰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小规矩”撬动“大治理”、以“作风之变”夯实“执政之基”的政治智慧。新征程上,唯有永葆“赶考”清醒,方能以清廉党风护航民族复兴。
二、当前贯彻八项规定精神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固多发,成为首要问题
1.不担当、乱作为现象突出。2025年5月全国查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中,84.1%集中在履职尽责、服务发展及生态环保领域的“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具体表现为:调研“走形式”(如预设路线、指定发言)、政策落实“空转”(制度执行无跟踪)、改革任务“击鼓传花”(难题推诿转交)。
2.加重基层负担的新变种。“数字形式主义”:通过拆分会议满足数量要求、重复填报多系统报表;“痕迹主义”:督查过度关注台账完整性而忽视实际成效。基层干部反映“疲于应付检查”,非必要政务值班等问题仍存。
3.责任压力“上热下冷”。领导班子“头雁效应”不足。对基层“躺平式干部”姑息迁就,民主生活会批评避重就轻;监督执纪“宽松软”。青海茫曲镇纪委书记对培训期间干部醉酒事件仅被“诫勉”,追责不力。
(二)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隐形变异,顶风违纪屡禁不止
1.违规收送与吃喝问题占比高。2025年5月查处的享乐奢靡问题中: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占52.3%(如名烟、金条、购物卡);违规吃喝占22.0%,且多与权力寻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