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研讨方面
1.理论学习形式化
2.学习频次不足
3.学习内容不全面
4.研讨深度不够
5.学习覆盖面有盲区
6.缺乏持续学习机制
二、查摆问题方面
7.自查自纠走过场
8.问题发现能力不足
9.对历史问题重视不够
10.不敢暴露深层次问题
11.征求意见不广泛
12.问题分析不透彻
三、集中整治方面
13.整改措施缺乏针对性
14.整改落实进度缓慢
15.整治效果不明显
16.未建立长效机制
17.整治资源投入不足
18.整治范围有遗漏
四、开门教育方面
19.信息公开不及时
20.公开渠道单一
21.群众参与度低
22.对群众意见处理不及时
23.未充分利用群众监督力量
24.未开展面向群众的宣传活动
五、组织领导方面
25.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26.责任分工不明确
27.协调配合不到位
28.监督检查不严格
29.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30.培训指导不足
31.未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32.对新问题研究不够
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回头看”自查问题清单
一、学习研讨方面
1.理论学习形式化。部分单位在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时,过于依赖文件宣读和集中授课,互动式、案例式教学占比不足20%。像柳州市某局在组织学习时,全年8次学习活动中有6次是领导念文件,参会人员昏昏欲睡,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干部对规定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学习频次不足。按照规定,各单位每季度应至少组织一次专题学习,但调查发现,柳州市约25%的基层单位未达标。某街道办事处一年仅开展2次学习,远低于要求频次,使得干部对八项规定精神的更新内容和最新要求掌握滞后,在面对实际工作中的复杂情况时,无法准确判断是否违规。
3.学习内容不全面。一些单位在学习时,只侧重于八项规定中的部分条款,对涉及公务接待、公车使用等常见条款学习较多,而对办公用房清理、婚丧喜庆事宜报备等方面的内容学习较少。比如某区住建局在学习中,忽视办公用房超标问题的学习,导致在办公用房调整工作中,出现新的超标情况。
4.研讨深度不够。许多单位在组织研讨时,干部发言多为泛泛而谈,缺乏结合实际工作的深入思考。在一次某国企组织的研讨会上,15名参会干部中有10名只是简单复述文件内容,未提及本企业在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环节可能存在的违反八项规定的风险点。
5.学习覆盖面有盲区。部分单位的学习教育主要集中在领导干部和机关人员,一线职工参与度不高。如柳州市某工厂,一线工人参与八项规定学习的比例仅为40%,导致基层职工对规定认识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违规行为,如违规接受供应商小礼品等。
6.缺乏持续学习机制。部分单位将八项规定精神学习作为阶段性任务,未建立长期学习机制。某县事业单位在完成上级要求的集中学习后,就不再组织相关学习活动,干部对规定的记忆逐渐模糊,违规隐患增加。
二、查摆问题方面
7.自查自纠走过场。部分单位在开展自查自纠时,敷衍了事,只是简单填写表格,未深入查找问题。柳州市某学校在自查中,未对学校采购、基建等重点领域进行细致排查,导致后来被查出在教学设备采购中存在收受供应商回扣的问题。
8.问题发现能力不足。一些单位缺乏有效的问题发现手段,仅依赖内部汇报,不主动开展调查。某区政府部门在自查中,未发现任何问题,但上级纪委监委通过大数据比对和实地走访,发现该部门存在违规报销差旅费的问题。
9.对历史问题重视不够。对于过去已经发现但未彻底整改的问题,部分单位未进行“回头看”。如某镇政府在2023年被查出违规发放津补贴,虽然进行了部分整改,但在2025年“回头看”中发现,仍存在以其他名义变相发放的情况。
10.不敢暴露深层次问题。一些领导干部担心暴露问题影响单位形象或自身政绩,对违规审批、利益输送等深层次问题隐瞒不报。某国有企业在自查中,对领导干部插手工程招标的问题只字不提,后经群众举报才被查实。
11.征求意见不广泛。在查摆问题过程中,部分单位仅征求内部人员意见,未向服务对象、群众等外部群体征求。某区政务服务中心在自查时,未向办事群众征求意见,导致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拿卡要”问题未被发现。
12.问题分析不透彻。对于查摆出的问题,一些单位只分析表面原因,未深挖背后的制度漏洞和思想根源。某单位在发现公务接待超标问题后,仅认为是工作人员疏忽,未反思接待审批制度的缺陷。
三、集中整治方面
13.整改措施缺乏针对性。部分单位针对查摆出的问题,制定的整改措施笼统、模糊,缺乏可操作性。某单位在发现公车私用问题后,仅提出“加强公车管理”的整改措施,未明确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处罚机制,导致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14.整改落实进度缓慢。一些单位在整改过程中,拖延现象严重,未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整改任务。某区住建局在被要求整改办公用房超标问题后,半年过去了仍未完成整改,影响了整体工作进度。
15.整治效果不明显。部分单位虽然开展了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