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安思危
(一)成绩之下隐危机
(二)安全发展相融合
(三)常态长效相结合
二、警钟长鸣
(一)源头把控筑防线
(二)责任落实明分工
(三)应急演练提能力
三、真抓实干
(一)问题导向明重点
(二)跟踪督办促落实
(三)长效机制固成果
在安全生产委员会2025年第四季度(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在安全生产委员会2025年第四季度(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安全生产委员会2025年第四季度扩大会议,核心任务是深入剖析当前安全生产形势,总结前三季度工作成果,研究部署第四季度及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第四季度作为全年工作的收官阶段,各类安全风险相互交织,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越是任务艰巨,我们越要时刻保持警惕,将安全之弦绷得更紧;越是接近年终,我们越要切实履行安全责任,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安全防线,以“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守护企业平安。
一、居安思危,精准研判安全形势
(一)成绩之下隐危机,形势认知需精准。前三季度,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事故发生起数和伤亡人数实现“双下降”,春季安全大检查整改率高达98.8%,夏季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覆盖了所有生产区域。超过4000名员工接受了系统的安全培训,组织了20次应急演练,有效提升了员工的应急实战能力。然而,我们不能被这些成绩冲昏头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部分单位仍然存在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依旧存在,设备点检流于形式、作业许可违规操作、隐患整改敷衍了事等问题屡禁不止。随着四季度生产任务的集中冲刺,一系列潜在风险逐渐凸显。为了赶工期、抢进度,员工疲劳作业的风险大幅增加;岁末年初,员工思想容易松懈,麻痹大意的心理也随之滋生;冬季低温、暴雪、冰冻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给生产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这“三重压力”相互叠加,犹如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二)安全发展相融合,理念树立要牢固。安全生产与企业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安全保障,企业的发展就如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崩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抓安全就是抓发展,在事故面前,没有任何企业能够独善其身。一次小小的违规操作,可能导致宝贵的生命消逝;一起看似不起眼的设备故障,可能让企业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近年来,行业内发生的多起重特大安全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安全和生产并非二选一的选择题,而是企业必须同时答好的必答题。脱离安全的发展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忽视安全的效益是虚幻的“海市蜃楼”。各级管理人员要坚决摒弃“安全只是安全部门的事”这种错误观念,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让“我要安全”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
(三)常态长效相结合,底线思维需强化。当前,公司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时期。机器人巡检、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监控系统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安全挑战。有限空间作业、危险化学品储存与运输等传统安全风险,与新技术带来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风险相互交织,使得安全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四季度向来是安全事故的高发期。电气火灾、设备冻裂、人员冻伤等季节性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底线思维,既要集中力量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安全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要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像“啄木鸟”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问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抓好隐患整改,确保每一个安全隐患都能得到彻底消除。要将安全生产工作常态化、日常化,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细节中。
二、警钟长鸣,构建全员防控体系
(一)源头把控筑防线,风险辨识无盲区。风险管控是安全生产的首要环节,如同守护企业安全的“第一道大门”。各部门和车间要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原则,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风险排查。重点关注生产工艺参数的变化、设备的运行状况、作业环境的安全等关键因素,建立详细的风险清单和设备档案,确保每一个岗位、每一台设备的风险都能得到精准识别和有效管控。对于识别出的重大安全风险,要采取分级分类管理的方式。对红色高风险区域和设备,要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安排专人负责,确保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对黄色中等风险区域和设备,要每周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措施。同时,要综合运用人员巡查、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