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全力以赴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
(二)以项目提质为关键
(三)以工程建设为抓手
(四)以污染防治为手段
(五)以改革创新为导向
(六)以建章立制为基础
三、千方百计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x书记作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讲话,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为我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市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扎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连续六年超过小康社会标准。主要体现在:一是节能减排工作实现新进展。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倒逼机制,推动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严格管理三管齐下,近两年来累计实施减排项目XX个。今年上半年全市单位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XX%。二是绿色经济发展实现新进展。加快培育六大特色产业集聚区,全面推动省级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建设和生态化改造。三是环境质量工程实现新进展。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在苏北率先划定无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机动车限行区域,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经验被环保部推广;深入推进市区河流水环境整治及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清淤疏浚、企业控源截污等环境综合整治取得良好成效。四是生态示范创建实现新进展。组织编制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生态市、县、镇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创成全国生态示范区X个;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X个,省级生态乡镇X个。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相比,与完成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任务相比,与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生态市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感受和期待相比,我市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和薄弱环节。
指标是方向,差距是动力。上述问题,既有长期积累的老问题,也有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既有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有需要长远规划、深入研究的战略问题;既有客观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主观方面的努力问题。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大势之所趋,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之所需,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之所要,从而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压力只会越来越大”的危机意识、“资源环境约束只会越来越紧”的忧患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只会越来越重”的责任意识,决不走高投入、高物耗、高排放的老路,决不走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的老路,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污染边治理、边恢复边破坏的老路,努力推动“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新优势。
二、全力以赴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生态文明建设是习总书记对XX提出的三项新要求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重抓的八项工程之一,更是XX5X万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迫切期盼。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是: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建立健全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责任、干部生态环境实绩公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调节、生态环境损害过错责任终身追究“五项制度”,着力构建绿色发展、人居环境、生态文化、环境监管、组织保障“五大体系”,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力打造“美丽XX”升级版,早日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市。主要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空气优良率、水质达标率、林木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四率”全省领先;2014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5年,泗阳县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全市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建成生态工业园区;2016年,沭阳县、泗洪县和宿豫区、宿城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区);2018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要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的生态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不能走一步看一步,也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必须充分运用并发挥好生态规划的引导、倒逼和控制作用,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促进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一是抓好国土开发规划。目前,《XX省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已出台实施,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对所有一二级管控区区域,凡违规审批项目的,将追究审批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凡违规建设的,将责令限期拆除到位;凡造成生态功能损害的,将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行政或刑事责任。
二是抓好城镇布局完善。围绕推进“一轴两副九市”规划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融入到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之中,落实到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各个专项规划,渗透到道路、建筑、景观等单元设计的各个方面,努力促进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
三是抓好产业格局调整。改善环境的关键不仅在于“环保”本身,还在于整个产业结构的提升、规划布局的调整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总体要求,积极培育和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进一步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对高投入高物耗高排放产业的依赖,努力构建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当前,在加快建设市区六大特色产业集聚区及各县(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各地要进一步引导产业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园区布局、项目布局,切实形成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二)以项目提质为关键,着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济
发展经济没有一点消耗和污染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发展工业项目,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一定能耗和排放问题,即便是再好再优的项目,也很难做到“零排放”、“零污染”,关键是要可控、可治理,实现资源循环可利用。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尽可能不带来污染,致力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一是抬高项目引进门槛。全面推行绿色招商理念,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八大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项目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今后,各县(区)、各部门在招商引资中要进一步强化节能、节地、节约资源的导向,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切实做到“四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为了项目发展而牺牲环境,决不允许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优惠条件,决不允许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承接污染转移,决不允许让各类开发园区和项目载体成为新的污染源,坚决把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拒之门外。
二是改造提升现有企业。过去,为了加快发展,各地也招引了一些“三高”项目,在当前还不能完全“一刀切”的情况下,要集中力量进行治理整顿,依法关闭一批违法违规企业,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设备、工艺和产品,提升企业的节能、环保、安全和综合效益水平。对于拟改造提升的企业,要督促其尽快淘汰更新落后产能,加大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的技术改造力度,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促进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已列入关闭名单的企业,不论其投入多大、税收多高,坚决按照既定时间予以关停并转,决不允许打任何折扣。
三是加快生态园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代表了未来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现有园区升级建设的必然趋势。积极构筑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间耦合、上下游配套,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环境集中治理,确保2015年全部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三)以工程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的生态设施
这次会上下发了《2013—2015年度XX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目标任务分解表》,这956项重点工程,件件关系生态环境改善,件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我们宁可少盖几幢楼、缓建几条路,也要保障这些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加快绿化等看得见的“面子”工程推进,更要加强管网等看不见的“里子”工程建设,这一点务必要牢牢把握。
一是强化污水处理厂建设。我市污水处理厂总体建设起步较晚,目前无论污水处理能力还是设施运行效率,都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必须下大力气加快推进。对于乡镇污水处理厂,要围绕每年解决30个以上乡镇污水排放问题这一目标,逐步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年内确保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31个,泗阳县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运。
二是推进雨污分流工程。近年来,关于市区X河的污染问题屡屡见于报端,社会反响很大,其病根就在于雨污同管合流。参照市里做法,对建成区污水管网现状进行调查、清查,及早启动实施雨污分流工程,确保实现城市污水应收尽收。
三是做好集中供热供气。无论是从环保角度,还是从满足需求来说,集中供热供气无疑都是一件多方受益的大事好事。对于集中供热工程,要尽快完善出台集中供热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热源点、分布式能源试点、供热管网等工程建设,力争年内建成供热管网XX公里,2015年市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达100%,非工业区域集中供热覆盖20%;到2015年,实现市区居民小区管网配套全覆盖,居民可通气率达100%,完成市区至沭阳、泗洪两条长输管线建设。沭阳县和泗洪县要加快推进供气管网建设,确保早日实现集中供气;泗阳县要加快实施天然气镇镇通工程,确保2014年底前实现乡镇全覆盖。
四是狠抓生活垃圾处理。扎实做好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置场等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确保年内市区新建垃圾中转站4座,到2015年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县城达95%。
精品化打造园林景观,既要着重抓好公园绿地、重点路段绿化等“面”上工程,也要细致做足小区绿化、庭院绿化等“点”上文章;当前要重点抓好秋季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古黄河雄壮河湾北岸景观、环城西路景观带、西湖路运河桥头公园等建设,确保完成今年秋季园林绿化任务。规模化开展植树造林,全面推进城乡绿化造林,确保到201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到XX%。
(四)以污染防治为手段,着力维护蓝水清的人居环境
客观地讲,XX的生态还是一种“原生态”,没有真正经受过工业化、城市化的考验,生态的基础十分脆弱,环境污染还时有发生,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各地、各相关部门务必从与群众生活最直接、群众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努力打造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人居环境。
一是下决心治理水环境。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治水必先治污,治污必先治源。坚持把保护饮用水源地安全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实行最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推动中心城市河湖水系沟通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区域集中供水和备用水源地建设步伐,确保让全市人民喝上干净的水、放心的水,到2015年,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区内消除黑臭河流。认真抓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成子湖、马陵河、西沙河等污染治理问题,对于环洪泽湖、成子湖周边地区,要把生态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来珍惜,统筹抓好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