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理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美协美术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闫平
(2021年8月26日)
文艺工作者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辨是非、守底线、遵法纪,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坚持崇德尚艺、立德修身,追求德艺双馨,用明德引领风尚,承担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这是对艺术工作者的一个最有利于艺术创作进展的要求,也是一个很高的标准。美协的这个会开得很及时,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将如何创作与生活。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努力奋斗到今天,慢慢地有了一定的影响。艺术家一旦有建树、有影响,必然拥有一定程度的话语权,会有很多的追逐者、学生、粉丝等,尤其是很多人会依循艺术家的提示去体验人类艺术的审美效应。像现在流行的莫兰迪灰、克莱茵蓝,还有周杰伦的歌,以及我们年轻时读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所引起的共鸣和审美的倾向,就有引领人生的作用。因此艺术家面对艺术本身的真诚,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底线。大多数艺术家在选定艺术语言时绝不会出于单纯盈利的目的,但在粉丝的追捧下,如果不警觉,也会逐渐失去艺术的本真、创造力减退,作品就会俗流充斥,观众疑虑,自我的信心也会随之慢慢丧失,只留下徒自悲伤。
艺术家要热爱生活,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要接地气,要被人们所喜爱。《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了不起的盖茨比》《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经典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