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篇章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齐扎拉
(2021年3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篇章,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生物学的大量研究都表明,西藏和祖国内地、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昌都卡若遗址、拉萨曲贡遗址和藏北细石器遗址,与同时期的长江、黄河流域文化遗址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促进了青藏高原各部族融合。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批生产工具和医学、天文历法、儒家典籍以及佛像、佛经,还传入了寺院建造法式及法规等佛教文化。大批唐人来到吐蕃,也有大量吐蕃人来到中原,为促进藏族与其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下了良好基础。宋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中断过。从元朝起,儒家思想、中央政府的典章制度传入西藏地方,藏传佛教也逐渐传入中原。明代在西藏实施多封众建、贡市羁縻的政策。1653年、1713年清朝中央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确立了钦封达赖喇嘛名号、班禅封号及其政治宗教地位的制度,之后建立驻藏大臣制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遇外敌入侵,中国陷入山河破碎境地。在生死存亡关头,藏族人民和其他各民族人民一起,用血肉之躯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1888年、1904年,英军两次入侵西藏,藏、汉、门巴、珞巴等各族人民为抵御外侮浴血奋战。抗日战争时期,西藏和其他藏族聚居区各族同胞捐款捐物,英勇抵抗日寇。千百年来,藏族和其他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彻底驱逐西藏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平解放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后,西藏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的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80年到2010年,党中央先后召开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都根据现实情况作出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举全国之力支持西藏。30年间,西藏累计落实投资2033.2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资1700多亿元。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建设项目6600多个,资金投入230多亿元。先后有6批4700多名援藏干部、数万名援藏人才奋战高原、无私奉献西藏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发展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召开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西藏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到新高度。“十三五”期间,国家规划安排西藏197个项目,规划期投资3807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资2674亿元。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央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已累计向西藏投资3136亿元,超出规划投资额17.3%。西藏发展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各族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油灯到电灯、从土路到柏油路的改变,人均预期寿命从1959年前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71.1岁。截至2019年底,西藏贫困县区全部实现摘帽,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西藏各项事业取得更大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扎实推进西藏各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修订,维护国家法治统一。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深入开展“政治标准要更高、党性要求要更严、组织纪律性要更强”专题教育,扎实推动74个县(区)、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