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
二、全面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
三、认真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及省委部署要求
在全省立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曲福田
(2020年12月21日)
同志们:
第二十六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是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结束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按照第二十六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根据省委的部署和省人大常委会党组的安排,系统谋划“十四五”时期我省地方立法的重点任务,研究部署明年的立法工作,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为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省各级人大、各有关机关在立法工作中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全面掌握其核心要义,准确把握相关工作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进行研究,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逐渐形成,并日益成熟完备。这一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要全面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总原则,以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用“十一个坚持”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框架和战略布局,确立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要做到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和重要保障,深入研究、准确掌握其核心要义和实质内涵,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要准确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准则和工作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掌握其核心要义的基础上,要准确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地方立法工作的具体要求,自觉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立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转化为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思路举措。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各项要求,将地方立法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去谋划和推动,在“十一个坚持”中寻找切入点和结合处。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法治之魂,把法治为民作为价值追求,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为根本方向,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强化高质量的法治供给,在法治江苏建设中贡献人大力量,彰显立法人的担当作为。
二、全面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系统谋划“十四五”时期我省地方立法的方向和重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后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指示,是对江苏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指导和最新要求,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我们要结合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五中全会提出的宏伟目标、战略重点、任务举措,围绕我省“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对“十四五”时期我省地方立法的方向和重点作出前瞻性、系统化安排。
谋划“十四五”时期我省地方立法的方向和重点,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蕴涵的科学方法,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对立法工作的各项要求,把准方向、科学谋划;二要坚持服务中心大局,全面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即将召开的省委全委会精神,把握结合点、找准切入点,突出重点、急用先行;三要坚持系统思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在我省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处理好与国家立法的关系,协调好与现行法规的关系,找准定位、统筹安排。具体而言,要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深化研究、谋划推进:
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离不开法治的保障。以高质量立法护航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地方立法工作的责任使命,也是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要求的重要举措。要从国家发展全局和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重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等方面,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效。要在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激励科技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保障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等方面,持续加强制度供给。
二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新转变,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民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趋凸显。五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立法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对关系民生福祉的问题、事项,在保护权益、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公众参与等环节提供更多的制度供给,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重点推进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扶贫、慈善、社会救助等领域和退役军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正当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工作,致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为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三是围绕社会建设新目标,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党的十九大把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五中全会提出,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明确了法治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其中要求加快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社会规范,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我们要按照五中全会的要求,认真落实纲要提出的立法任务,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在加强民生相关立法的同时,健全疫情防控、突发事件应对、公共卫生服务、社会组织发展、城乡社区管理、社会服务活动等方面的法规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良法促进社会建设、保障社会善治。
四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以及生态与经济矛盾的地域性特征,都决定了地方立法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地方立法,要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方面要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细化上位法规定,打通保证上位法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创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