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
二、系统施策、标本兼治
在XX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和防范学生欺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深入部分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并在这里召开专题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师德师风建设、学生心理健康和欺凌防范这三项紧密相连的关键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视、深入的剖析和系统的部署。
上午,我走访了XX小学和XX中学。在XX小学,看到孩子们在木工课堂上专注创作,在“心晴剧场”里释放天性,在阳光体育活动中挥洒汗水,我深受触动。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体教融合、智慧赋能等方式,真正做到了“润物无声”,特别是AI顾问、情绪识别等现代化手段的探索应用,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在XX中学心理发展中心,我与我们市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们进行了交流,大家围绕“如何精准识别情绪”“如何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等现实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展现了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可以说,这次调研让我对全市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对我们教育事业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向长期以来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的全体教职员工、各位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围绕今天的调研主题,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清醒认识当前我市教育领域面临的新形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我们筑牢了“主阵地”。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我们相继出台了《XX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十八条》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师德考核与承诺践诺机制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值得信赖的。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实现了“新突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累计投入100余万元,对全市15所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室进行了高标准改建,并对XX中学的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了提档升级。我们成功引进了14名心理学专业的健康教师充实队伍,全市教育系统全年开展各类心理咨询服务超过1400人次。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初步建立,“爱的校园行”等品牌活动持续开展,为学生心理健康撑起了一片蓝天。
在防范学生欺凌方面,我们守住了“安全线”。各学校不断强化“平安校园”建设,在校园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周边交通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针对学生欺凌问题,各学校普遍建立了初步的防范和处置机制,校园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以一种“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挑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一是师德师风的“警钟”仍需长鸣。尽管我们的教师队伍整体是好的,但个别教师的失德失范行为,犹如一粒沙子硌了满口饭,严重损害了教师群体的整体形象和教育公信力。前段时间我市发生的一起教师不当言论事件,虽然是孤例,但教训极其深刻,暴露出我们的日常监督管理还存在盲区,师德教育的入脑入心程度还不够,对违规行为的“一票否决”震慑力还需进一步强化。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壁垒”亟待打破。硬件设施建起来了,但软件服务跟上了吗?我们的心理健康教师是“专职专用”还是“兼职兼用”?专业能力能够满足日益复杂多变的学生心理问题吗?上午在XX中学,老师们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这说明我们从“普遍筛查”到“精准干预”的路径还不完全通畅,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被动应付,缺乏前瞻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自然地延伸到家庭,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难题。
三是防范学生欺凌的“边界”尚需明晰。学生间的“玩笑打闹”与“蓄意欺凌”界限在哪里?教师的“合理惩戒”与“变相体罚”区别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实践中依然存在模糊地带,不仅困扰着一线教师,也影响着事件处置的效率和公信力。同时,“家校社医警舆”协同机制的建设,在一些地方还停留在纸面和口头,未能形成信息互通、快速响应、协同处置的闭环工作链条。
这些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关系到我们这座“XX·XX城”的城市底色和未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精准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系统施策、标本兼治,全力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同志们,师德师风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学生欺凌的治本之策,防范学生欺凌则是校园安全的底线要求。这三项工作,看似是三个独立命题,实则互为表里、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必须树立系统思维,一体化推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