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教学提质
(一)常态化开展教研活动
(二)推动教学方法创新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二、深化教育改革
(一)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
(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三)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
三、强化师资建设
(一)新教师“启航”培训
(二)中青年教师“远航”培训
(三)骨干教师“领航”培训
四、激活科研活力
(一)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二)搭建科研交流平台
(三)加强与外部科研机构合作
五、展望未来
学校教研室2025年度工作总结
2025年度,学校教研室紧紧围绕“赋能教师成长、优化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激活科研活力”的核心目标,与各学科教研组紧密协作,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奋勇拼搏,顺利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为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聚焦教学提质,筑牢育人坚实堡垒
教研室始终将“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实效”作为核心任务,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举措,推动教学质量实现新的跨越。
(一)常态化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按学科、分年级精心组建教研小组,每月雷打不动地组织2次主题鲜明的教研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新课程标准深度解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研讨”“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交流”等多个方面。全年累计开展教研活动92场,教师参与率达到100%。采用“名师精品示范课+中年教师创新展示课+青年教师成长汇报课+集体深度评课议课”的多元模式,为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优质平台。全年共打磨出优质课例38节,其中10节获评省级优秀课例,充分展示了教师们的教学风采和教研成果。
(二)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牵头实施“游戏化教学”“问题导向式学习”等创新试点项目,在英语、数学、体育等学科选取15个班级进行实践探索。通过设计趣味十足的教学游戏、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组建学生合作探究小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期末测评数据显示,试点班级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了40%,学科平均分较非试点班级高出9.5分,充分证明了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坚决摒弃“唯分数论”的传统观念,构建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增值性评价”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机制。不仅将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小组合作成果纳入评价范围,还注重对学生学习进步幅度的评估。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方案,全年累计生成学生成长评价报告2000余份,为精准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全面的数据支撑。
二、深化教育改革,开辟育人崭新路径
紧密结合国家“双减”政策和地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研室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全力推动教育改革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大胆打破学科壁垒,组织语文与地理、音乐与历史等学科教师携手合作,联合开发跨学科课程包。全年共推出“古诗词中的地理风貌”“音乐中的历史故事”等20个跨学科教学主题,开展融合课堂展示活动8场。通过跨学科教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跨界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德育处、教务处密切配合,搭建了“校内实践+校外研学+国际交流”的多元化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节”“乡村支教实践”“国际文化交流研学”等活动28次,其中15名学生在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5个学生实践团队获评“省级优秀研学小组”,2个学生交流项目在国际上获得好评。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三)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制定了更加完善的《学校作业设计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作业设计的原则、要求和方法。要求各学科作业实行分层、分类、个性化设计,推行“基础题+拓展题+创新题”的作业模式,杜绝机械重复性作业。教研室每月对各年级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