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站位
二、正视问题
三、聚焦重点
XX医院在2025年度电子病历评级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院2025年度电子病历评级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对冲刺阶段的各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是国家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智慧医院的核心抓手,更是我们医院提升内涵、保障安全、优化服务的关键基石。现在距离评级工作正式进入倒计时,已经到了最后冲刺、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全院上下必须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保此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电子病历评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这是我们响应国家战略、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卫健委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中,明确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4级及以上作为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目标。2025年,是这一行动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检验我们建设成效的大考之年。电子病历评级不仅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医院在国家医疗体系中的定位,关系到我们能否跟上全国卫生健康事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前进步伐。在这场全国性的信息化建设中,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顺利通过高级别的电子病历评级,是我们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必由之路。
第二,这是推动医院精细化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电子病历系统的深度应用,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神经中枢”和“数据底座”。通过评级,我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优化和再造医疗服务流程,推动临床诊疗、运营管理、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它能将原本分散、孤立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可利用的信息资产,为临床决策支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精细化成本核算、科研数据挖掘等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可以说,抓好电子病历评级,就是抓住了医院发展的“牛鼻子”,是推动我院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跃升的核心引擎。
第三,这是保障医疗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的现实需要。高质量的电子病历系统,是实现医疗过程闭环管理的根本保障。从患者入院、诊断、治疗到出院,每一个环节的信息都能被准确记录、实时共享、全程追溯。这不仅能有效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医疗差错,更能显著提升诊疗效率,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一个互联互通、智能高效的电子病历系统,直接意味着更安全的医疗服务、更便捷的就医体验和更高的患者满意度。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必须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以赴推进评级工作。
当前,全国各级医院都在摩拳擦掌,力争在2025年实现电子病历应用水平的突破。多家先进医院已经明确提出了达到五级甚至更高的目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全院每一位同志都要摒弃“与我无关”的旁观者思想和“差不多就行”的敷衍心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把评级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来抓。
二、正视问题,精准剖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自启动评级工作以来,在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信息系统的基础架构得到夯实,部分业务流程得到优化,全员的信息化意识有所增强。但是,对照《电子病历分级评价新标准》的严苛要求,对照先进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我们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短板十分明显。信息科的前期自查报告已经指出了部分问题,我在这里再系统性地梳理一遍,希望大家对号入座,深刻反思。
问题一,数据质量治理不深不透,核心指标存在硬伤。数据是电子病历的灵魂,数据质量不过关,一切皆是空谈。根据我们近期的数据质量自评结果显示,情况不容乐观。在数据完整性方面,虽然总体达到了91%,但关键诊疗数据项,如过敏史、家族史、手术并发症等的缺失率依然偏高。在数据准确性方面,自评准确率仅为82%,远低于评级要求的90%红线。主要表现在诊断与手术编码不准确、药品用法用量录入错误、检查检验结果与临床结论不符等现象时有发生。在数据时效性方面,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抢救记录的及时性达标率为88%,尚未达到95%的评级要求。数据的一致性和规范性问题更为普遍,同一指标在不同系统中统计口径不一,医学术语使用随心所欲,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数据的后续利用和价值挖掘。
问题二,系统功能应用深度不足,闭环管理存在断点。虽然我们的系统在基础功能上基本覆盖,但在高级功能的深度应用上明显滞后。例如,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规则库不够完善,对临床用药、检查申请的智能提醒和干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沦为“聋子的耳朵”。在医疗流程闭环管理上,我们还存在明显的“断点”。以用药闭环为例,从医生开立医嘱、药师审核、药房发药到护士执行,全流程的电子化核对和条码扫描尚未完全贯通,特别是在病房执行环节,仍然依赖人工核对,存在安全隐患。检查闭环、输血闭环、手术闭环等关键流程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衔接不畅问题,未能形成真正的信息流闭环。
问题三,系统集成与信息共享不畅,数据壁垒依然坚固。尽管我们建设了HIS、LIS、PACS、EMR等多个核心业务系统,但系统之间依然是“诸侯割据”的状态,数据互联互通的程度亟待提升。患者的基本信息、诊疗信息、检查检验结果、影像资料等不能在各系统间实现无缝、实时的调阅和共享。医生在开具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