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与形势研判
(一)“十四五”时期工作成效显著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新时期发展的战略定位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与工作举措
(一)全面加强耕地保护
(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四)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五)推进数字化转型
(六)深化改革创新
(七)加强法治建设
(八)优化政务服务
四、保障措施与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要素保障
(三)完善监测评估
(四)注重宣传引导
五、展望未来
XX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五年规划
当前,我国正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十五五”规划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承载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战略使命。XX市自然资源局肩负着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的重大使命,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科学谋划未来五年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为XX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和空间支撑。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研判
(一)“十四五”时期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在统筹保护与开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耕地保护成效明显,建立了耕地保护“田长制”,严守906.91万亩耕地保有量和641.3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实现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建立,《XX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省政府批复,为全市发展锚定了空间格局。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持续强化,通过“五剂良方”挖潜土地后备资源,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405.2亩,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矿产资源管理更加规范,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生态修复工作扎实推进,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到7338.19平方千米,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不动产登记服务效能持续优化,多举措化解“登记难”问题,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力度加大,公开通报多起违法典型案例,形成了有力震慑。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发展机遇看,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为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国发2号文件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政策红利,XX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新手段。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日益完善,为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治理效能奠定了基础。从面临挑战看,资源约束日益趋紧,耕地保护压力持续加大,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统筹保护与发展的难度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生态修复、矿山环境治理等工作量大面广。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数字化、智慧化程度不高,监测监管手段需要创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对管理体制机制提出更高要求。
(三)新时期发展的战略定位。立足XX发展实际和自然资源工作特点,未来五年要努力实现“五个新突破”。资源保护取得新突破,构建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更加严格,矿产资源保护开发更加科学合理。空间治理实现新突破,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更加完善,“三区三线”管控更加精准,城乡空间品质显著提升。要素保障实现新突破,建立健全土地、矿产等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服务效能明显提高。生态修复取得新突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深入推进,国土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数字转型实现新突破,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全面完成,智慧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认真落实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工作部署,牢牢守住资源安全底线,科学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大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维护资源资产权益,加快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XX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XX都市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和空间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自然资源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民生用地需求。坚持节约集约利用,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理念,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坚持改革创新、数字赋能,深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治理效能。
(三)发展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着眼未来五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耕地保护更加坚实。到203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906.91万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641.35万亩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180万亩以上,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田长制”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体系更加健全,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基本解决。补充耕地来源拓宽,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机制更加完善,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保持在7338.19平方千米以上,管控措施更加严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完成重点区域生态修复100平方公里,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率达到80%以上。国土绿化美化深入推进,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更加畅通。
——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建立,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并有效实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全面落地,“三线”管控更加精准有效。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749.3平方千米以内,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40%以上。城乡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中心城区首位度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乡村振兴空间保障更加有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特色风貌更加彰显。
——资源保障能力增强。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保持合理水平,重大项目用地应保尽保,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有力。建立健全“增存挂钩”机制,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率达到100%,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成效显著。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更加优化,重要矿产资源储备能力明显提升,矿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用水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以内,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
——治理能力显著提升。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全面完成,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功能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成投用,实现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预警。自然资源执法监管体系更加健全,建立“天上看、网上查、地上巡”的立体化监管网络,违法违规行为发现和查处能力明显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全面推行,登记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产权体系更加完善,交易平台更加规范。
三、重点任务与工作举措
(一)全面加强耕地保护,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健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作为刚性指标,严格考核、一票否决。全面推行“田长制”,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田长体系,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耕地保护全覆盖、无死角。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对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监管。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拓宽补充耕地来源,加大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推进退化耕地治理,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除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不得占用。深化耕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营造人人关心耕地、人人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
(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原则上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确需建设的重大项目必须依法依规审批。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科学推进造林绿化,加强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加快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采取工程治理、自然恢复等多种方式,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区生态环境。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强重点区域监测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产业化,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优化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升保护管理水平。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
(三)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空间治理效能。全面实施《XX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一核两翼、多点支撑”的市域空间格局。深化“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应用,建立健全“三线”管控规则,强化底线约束,确保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