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机制融合
(一)完善党建引领机制
(二)健全需求动态收集机制
(三)实施项目“揭榜领办”机制
二、深化要素融合
(一)资源整合
(二)力量汇聚
(三)阵地融合
三、深化服务融合
(一)特色服务激发海岛“新活力”
(二)集中服务助力海岛“新强盛”
(三)日常服务护航海岛“新热情”
四、深化品牌融合
(一)强化品牌凝练
(二)深挖品牌内涵
(三)推动品牌联动
五、深化创新融合
(一)构建智能协调平台
(二)开发志愿培训模块
(三)实施数字监测分析
六、深化协同融合
(一)区域协同
(二)部门协同
(三)社会协同
志愿服务品牌工作建设情况
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探索,以“三融三化”深化“志愿方舟”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海域陆域双重志愿服务平台作用,进一步密织“15分钟服务圈”,优化海上服务链条,打造立体化志愿服务网络,提升区域资源配置效能,推动服务均衡普及、优质共享。
一、深化机制融合,系统化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一)完善党建引领机制。坚持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志愿服务,加强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的牵头协调作用,确保各有关部门及群团组织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航行支部”的先锋堡垒作用,建立130个“航行支部”,携手720多支网格志愿团队,覆盖5300名党员船员,引领带动全市1.2万艘船只,全面聚焦海岛船员“家庭事务”和“心理需求”。开发“红色港湾”诉求直通小程序,提供子女就学、维权帮扶等10项服务,切实打造“支部建在船头前、先锋挺在潮头上、党旗飘在浪尖上”的“红色方舟”队伍。
(二)健全需求动态收集机制。聚焦志愿服务需求端,充分利用市志愿文化基地和“志愿××”平台等多渠道资源,精准识别服务对象诉求,实现需求与服务供给清单化快速对接。持续推进“点对点—派单—接受—评价”的志愿服务模式,深入基层、扎根海岛,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建立“志愿方舟”联络渠道,通过志愿者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常态化收集海岛群众服务需求,全年反馈意见235条。
(三)实施项目“揭榜领办”机制。针对海岛群众多样化需求,设立“党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服务项目清单,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动员各级各部门、各县区积极申请认领,经过择优筛选,形成揭榜名单。年底对“揭榜领办”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并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和回访。
二、深化要素融合,一体化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一)资源整合,常换常新。统筹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志愿服务资源,通过统一调度、统筹规划、分区域实施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浪费。对“如心”轮、“新海华68”轮等客运船舶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海岛志愿服务的主要载体与核心场景。
(二)力量汇聚,赋能蓄势。通过“志愿方舟”行动,整合“党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多方面力量,构建高效协同工作体系,引入教师、律师、医师等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策划、组织和培训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党员志愿者的活力,形成“社会工作者联合党员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带动全员参与”的良性循环。
(三)阵地融合,便捷利民。统筹线下服务阵地和线上数字平台,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服务站点与基层治理平台的融合。依托“志愿××”平台,以“礼”助治,持续优化“海岛共富•礼遇通”线上数字阵地,通过“贴标签”“专享礼”等方式,构建“骑手志愿”参与基层治理的积分认证与兑换体系。探索志愿服务出行交通优惠兑换专区,推动××市“海岛共富•礼遇通”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服务融合,项目化增强基层治理效能
(一)特色服务激发海岛“新活力”。开展以宣传聚心、民生暖心、文化润心为核心的“三心”系列“志愿方舟”服务活动,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为民服务能力和基层德治建设水平。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持续推进,使海岛居民切实感受到党建引领下公共服务的温度与活力。
(二)集中服务助力海岛“新强盛”。深入推进“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以专业性、个性化和常态化服务构建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志愿方舟”流动志愿矩阵。针对海岛居民普遍需求,实施“8+N”服务集成计划,即理论宣讲、文化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卫生、科学普及、法律服务、生态环保、扶弱帮困及若干岛屿特色服务,确保居民“一次都不跑”,便可享受多样化服务。
(三)日常服务护航海岛“新热情”。组建“法治方舟”“文艺快舟”“医疗方舟”“海上乌兰牧骑”等七支灵活的服务小队,定期开展多样主题活动,满足海岛居民的日常需求。在职党员和离退休干部积极认领群众诉求,深入海岛、村居开展治安巡逻、咨询服务、环境维护、矛盾调解、互助照料等日常志愿服务,推动海岛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四、深化品牌融合,精准化塑造志愿服务标识
(一)强化品牌凝练,彰显海岛特色。深度挖掘本地浓郁的地域文化与志愿服务精神内涵,将海洋元素及渔家风情融入“志愿方舟”品牌塑造过程。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