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国之大者”的高度
二、用“融通之道”的视角
三、以“求实之风”的态度
XX单位副职领导关于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研讨发言
尊敬的XX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中心组的学习安排,今天我有幸围绕《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结合近期区委的部署要求和个人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作一交流。这与其说是一次研讨发言,不如说是一次学习心得的汇报。所思所想肯定有许多不成熟、不深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通过这段时间的反复研读,我的内心受到了深刻的触动和思想的洗礼。这部文选,不仅仅是经济领域重要论述的汇编,更是一部充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著作,是一部饱含深厚人民情怀的时代答卷。它让我对经济工作的理解,从过去比较侧重于指标、项目、数据的具象层面,跃升到了一个更加注重规律把握、战略运筹、价值导向的宏观维度。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从“国之大者”的高度,深化对经济工作政治属性的再认识
过去,在看待经济工作时,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就经济论经济”的惯性思维,把增长速度、财税收入等硬指标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尺。通过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我深刻地感受到,经济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经济问题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逻辑。
文选中,“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贯穿始终。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驾驭我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的“定盘星”。它确保了无论面对何种风浪挑战,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让我反思,作为一名副职领导,在分管领域的具体工作中,是否真正做到了时时处处从政治上看经济、算政治账、看长远账。比如,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时,不能仅仅考虑税收贡献和短期效益,更要思考其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是否有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是否能为XX地区的整体振兴贡献力量。同样,在抓招商引资时,也要有政治鉴别力,坚决摒弃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项目,即使它们能带来一时的“漂亮”数据。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定力,正是源于对经济工作政治属性的深刻把握。
文选通篇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光辉。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让我对“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一根本问题有了更切身的体悟。前几天区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强调,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抓好“一老一小”服务。这正是将宏大理论落实到具体实践的生动体现。它提醒我,在谋划任何一项经济举措时,都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比如,推动城市更新,不能只追求街面的光鲜亮丽,更要下大力气解决好背街小巷、老旧管网这些群众天天面对的“里子”问题;推动消费提振,不能只盯着高端商圈,也要关注如何丰富社区商业业态,让普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实惠的服务。这种从“大写的人”出发的价值取向,是经济工作最温暖的底色,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用“融通之道”的视角,探索经济与文化共生共荣的新路径
本次中心组学习,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让我对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长期以来,一种观点似乎认为文化是“软实力”,经济是“硬支撑”,二者虽有关联,但似乎分属不同跑道。但文选中的诸多论述,以及XX区的发展实践,雄辩地证明了经济与文化从来都是水乳交融、相互赋能的。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要素驱动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向创新驱动转变。而创新的根源是什么?是思想的解放、是精神的张力、是敢为人先的文化氛围。一个地方如果缺乏开放包容、鼓励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