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思想认识
二、反思工作方法
三、前瞻谋划未来
XX单位副职领导关于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研讨发言材料
尊敬的XX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根据中心组的学习安排,今天我有机会在这里,围绕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谈一些个人的初步认识和粗浅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个汇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这次学习,我通读了《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深受教育和启发。坦率地说,在学习之初,我更多是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带着一种敬畏感去阅读。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感觉逐渐转变为一种思想上的“解渴”和工作上的“解惑”。文选里的一篇篇文章,并非是束之高阁的理论文献,而是贯穿着强烈问题导向、深邃历史眼光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实践指南。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日常所做的具体工作,无论是推动一个项目落地,还是改造一条背街小巷,其背后都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紧密相连。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变,是我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
一、深化思想认识,在学思践悟中校准工作坐标
作为一名在区级单位工作的干部,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离宏观经济的顶层设计很远,每天面对的都是具体而微的事务。这种视角有时会让我们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但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我感到自己的思想坐标得到了重新校准。
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书中反复强调的“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过去,我们谈发展,可能更多地关注增长速度、投资额度等硬性指标。但在文选中,高质量发展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关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最终落脚点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跳出单纯的“经济账”,学会算“综合账”和“长远账”。
比如,前几天中心组学习会议上提到的,要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统一性。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经济是骨架,文化是血肉和灵魂。在我们XX区,推动老工业区转型升级,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命题。我们建设XX历史文化片区,提档升级XX商圈,这也不仅仅是为了拉动消费。这些工作的背后,是重塑城区形象、传承历史文脉、提振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文化使命。当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厚重了,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强了,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和创意,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发展的韧性和后劲,是单纯追求GDP增速所无法带来的。因此,学习文选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推动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自觉地放到高质量发展这个大棋局中去考量,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文明的同频共振。
二、反思工作方法,在“实干”二字里淬炼担当成色
《习近平经济文选》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道理,我们都要牢记在心。”。书中还多次强调“钉钉子精神”。这不仅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是对我们工作作风最直接、最朴素的要求。
结合自身工作进行反思,我感到在“实干”和“钉钉子”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时候,我们可能习惯于开会发文、制定方案,觉得规划得很宏伟、蓝图很漂亮,但在推动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下的功夫还不够“深”和“实”。比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我们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有没有真正做到“一竿子插到底”,让每一家企业都感受到政策的温度?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我们提出要打通堵点,但这些“堵点”具体在哪里,是卡在技术转化的哪个环节,还是卡在金融支持的哪个流程上,我们是否都摸得一清二楚?
学习文选,就是一次深刻的警醒。它告诉我,真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