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攻坚克难
(一)抓“关键招”
(二)牵“牛鼻子”
(三)打“攻坚战”
(四)下“先手棋”
(五)种“试验田”
二、顺应大势
(一)政治要求越来越高
(二)规划引领越来越实
(三)要素保障越来越难
(四)管控约束越来越严
(五)安全压力越来越大
三、拼搏奋进
(一)锚定目标争一流
(二)聚焦五优抓突破
(三)深化改革开新局
(四)补齐短板促平衡
(五)从严治党强保障
在2023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届*次全会、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总结2022年度工作,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前面,传达学习了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和市领导对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批示精神,请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攻坚克难,去年工作成效显著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上下齐心,奋勇开拓,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履行“规划引领、管控约束、要素保障”三大职能,扎实推进“规划优航、耕地优保、资源优供、民生优服、安全优护”五优行动,打赢一场又一场“攻坚战”,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有力保障服务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抓“关键招”,压实党政同责。一是双向责任“补链条”。一方面,压实党委、政府责任,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耕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以市、县、乡、村为主轴,建立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设置网格员,纵向延长耕地保护责任链。另一方面,压实相关部门责任,明确农业农村、林业、纪检监察等33个职能部门责任清单,横向延长耕地保护责任链。二是三项举措“长牙齿”。耕地恢复“长牙齿”:在全省率先建立“进出平衡”动态清零机制,获得省厅*厅长肯定性批示。专项整治“长牙齿”:严肃整治顶风违纪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拆除占耕建房问题20宗,问责处理70余人,形成了强大震慑。督办调度“长牙齿”:在重点工作每日调度、清单调度的基础上,支持省政府、市政府督察员发挥作用,市目督办、市纪委监委将耕地保护作为重点工作督办监督,先后通报县(区)党委政府4次,问责党员干部10余人次。省政府办公厅《政务晨讯》将我市耕地保护“三化”经验向全省推广。三是四个亲自“强示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批示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32次,其中肯定性批示13次,带动各级党委、政府把耕地保护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亲自安排部署、亲自调研破难、亲自督办约谈、亲自协调各方。在2022年耕地保护党政同责风险分析报告中,*书记批示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并亲自安排市委常委会听取汇报。*市长亲自督导,并安排“*同志加强督促指导,一项一项地理,一项一项地攻坚”。
(二)牵“牛鼻子”,强化规划引领。一是谋全局,划线定规。坚持耕地保护优先,划定“三区三线”,全市划定耕地保护目标378.5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328.07万亩、生态保护红线250.95万亩、城镇开发边界总规模24.09万亩,总体实现“两突破三减少”,即突破限额增加城镇开发边界0.22万亩、突破永农在耕地中的占比降至90%以下,耕地保护目标较2022年减少9.56万亩、永农较上轮目标减少1.4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较2018年版减少53.95万亩,*书记批示“此项工作起步早、谋划实、成效著,应予充分肯定”,*副市长批示“工作富有成效,成绩来之不易”。目前,初步完成市和3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面完成24个片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12个实用性村庄规划成果。在第一批次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期间,文琦部长批示“再接再厉,后发赶超”,在完成之际,*书记批示“事实证明,干工作就是要有一股‘拼’的精神,按部就班和拼力争先效果是泾渭分明的”。二是抓统筹,多规衔接。完成《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等4个专项规划,开展发展定位、综合交通、乡村振兴等9项专题规划研究,不断完善了规划体系。审查城市中轴线江南景观设计等13个城市更新项目设计方案,助推提升了城市品质。三是强监督,维护权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上线运行,对在建项目实施规划巡察50次,发现市区规划违法问题14起,责令整改4起,*厅长在*规划监管报告上批示“*加强规划监管的做法很好,在下一步全省加强规划监管工作中可充分吸纳其好的经验和做法”,省厅随后在全省《简报》推广,*副市长批示“经验作法值得推广,分管联系部门学习借鉴”。
(三)打“攻坚战”,持续逆势突破。一是进出平衡超目标。县(区)党委、政府领导亲自挂帅,专业技术力量现场指导,纪委和相关部门“亮刀”问效,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与时间赛跑,全年三次攻坚行动完成耕地恢复7.1万亩,超目标任务3600亩。在落实2021年度耕地进出平衡专项考核任务的报告中,市领导不仅多次深入一线调研督导,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书记亲自批示“督办落实”;*市长亲自批示“我专题听取一次县区交账汇报,提出要求”;在岗副书记批示“工作努力,成效积极”,要求“持续借力,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副市长多次提出工作要求并在首战告捷的批示中充分肯定市自规局团结协作合力攻坚的能力和作风,并批示“向自规系统的同志们致敬!”。二是地灾防治零伤亡。运用极限思维防范地质灾害,做好全市2002个隐患点监测预警工作,主动避让44700余人次,处置灾(险)情25起,*1起成功避险案例在全省印发交流,全市实现“零伤亡”目标。*市长不仅在*实验小学后山滑坡治理报告中对地灾防治工作给予肯定、提出要求,还在*成功避险案例的简报中批示“感谢同志们!”。同时,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群众诉求零集访。三是督察执法出重拳。全面完成历年土地例行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整改问题17个、面积1487.84亩,在全省督导工作考核中排名第一。完成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改169个、面积454.8亩,综合整改率达100%。立案查处土地矿产违法案件32件,恢复土地面积175.7亩,1宗执法案例被评为全国自然资源监察执法“优秀卷宗”。
(四)下“先手棋”,全力助拼经济。一是及时出台政策。及时印发《关于印发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服务经济稳增长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助力中心城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审批管理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为全市拼经济搞建设提供了要素保障的政策支撑。二是及时保障供地。全年争取上级下达新增建设用地预支规模6155亩,批次用地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2632.9亩。始终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为全市101个重点项目“一对一”配备“用地保姆”,镇广高速王坪段项目先行用地仅用17个工作日获自然资源部审批,刷新全省高速公路项目先行用地报批纪录,*市长在市级协调七个项目推进情况的报告上批示“工作有成效”。处置盘活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力度大、进展快,节点进度排名全省前列,获省厅规划指标和计划指标奖励各300亩,*市长批示“动了真格,也找到了办法,成效是显著的”,要求“把盘活与改革结合起来,更好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中国自然资源报》四版头条和《*日报》头版头条以“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题,报道了我局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主要做法,*市长批示“很好!继续努力,推动发展”。三是及时回应关切。在创优发展环境方面,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服务再提速50%以上,所有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0.5个工作日内办结、最多跑一次,支持企业和群众获得融资贷款186.55亿元,获得购房贷款30.67亿元,帮助一大批企业顺利复工复产。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统筹推进“三房并治”,大力化解“问题楼盘”“登记难”楼盘、土地出让金“清收难”楼盘遗留问题,牵头负责的3宗问题楼盘实现“保交楼、保交房”,累计200个“登记难”楼盘7.6万户达到办证条件,实现欠缴土地出让价款项目清零50个、催缴价款12.45亿元,*书记在办理解决“登记难”楼盘提案的报告上批示“提案办理推进有力,效果明显”。在增添发展动力方面,一个月内完成农商行系统25宗不动产登记,办理抵押融资137宗,助推完成农商行市级统一法人改革;较短时间完成113宗国有资产确权登记,助推市发展集团通过AA+信用评级。在提升发展品质方面,完成杨家坝环山道路等市政道路工程项目8个,启动张家河生态修复(一期)建设项目;完成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市规划馆提档升级助推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副市长批示“在*同志的带领下,市自规局迎难而上,成效值得肯定”,并转市生态创建办为我局考核加分。
(五)种“试验田”,突显*亮点。一是国家级试点稳步推进。制定了《*市国有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办法》,选定二十大坝林场、*空山林场作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完成试点区域外业地籍调查,确定登记单元界线,编制完成《*县大坝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2021年-2030年)》,试点工作顺利通过中期评估。二是省级试点成效初显。加快推进*区柳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有效解决耕地破碎化、建设用地低效化与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化等突出问题,大力推动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2022年实现项目区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纯收入双增收,有力助推乡村振兴。三是市级探索取得突破。积极探索国有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开发,协调市级国有平台公司参与采矿权竞拍,成功出让1宗花岗岩矿,实现收益1亿元。
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省厅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相关部门和各级党政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人拼搏奉献的结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二、顺应大势,未来工作任重道远
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届*次全会、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和全国、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先后对耕地保护、规划引领、能源资源安全、绿色低碳发展、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一)政治要求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多次对耕地保护、端牢中国饭碗、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去年6月,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全省召开的土地整理补充耕地项目排查整改动员会上,*厅长要求把耕地保护工作上升到拥不拥护“两个确立”、能不能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3月1日起《*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正式施行,从法律层面对耕地保护进一步规范。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层层传导耕地保护压力。这些要求,无不考验着每一个自规人的政治敏锐性和执行力。
(二)规划引领越来越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省委*届*次全会、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相继强调,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强化“南城北旅”空间规划引领,推动人口、产业、项目等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构建“一城三区三副六廊多组团”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担负着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空间格局,我们义不容辞。目前,我市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主体功能区错配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县(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与资源环境禀赋存有偏差。据此,如何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理顺保护与开发的空间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考验着我们的能力和“手艺”。
(三)要素保障越来越难。保护要求越来越高:自然资源部门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双重职责,既要在保护中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以保护为前提的非破怀性开发。供给空间越来越小:拼经济离不开项目,项目离不开用地,全市“三区三线”划定后,我市城镇开发边界锁定为24.09万亩,其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仅3.49万亩,连同批而未供4.76万亩,全部增量空间仅8.25万亩,至2035年年均城镇建设用地仅5500亩,其中年均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仅2326亩,遵照“年度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占所有新增建设用地70%”的现行规则,以后年均全部新增建设用地(含农村三类建设用地、单独选址项目用地)也仅3323亩,远低于我市2021年5288亩、2022年6155亩的规划指标,也低于我市2021年实际使用4120亩、2022年实际使用4950亩的需求。鉴此,未来更加强调精准供地、集约供地,更加强调标准地供给、亩均论英雄、增存挂钩,无序、无限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宽松”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矿山开发亦是如此,开发预期与开发供给不成正比,加之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开发成本较高,矿产开发利用连年处于低谷。报征难度越来越大:项目用地一旦报征就想越快越好,但报征审核越来越严,由于选址越线、设计错位、点位调整、社保欠缴、处违不实、资料缺失、数据错误甚至人为闯关等诸多原因,去年退件10次、修改补证高达76次,*区、经开区、*县均有修改补证3次以上的报件,*县鹿角垭隧道报征资料修改达5次,如此反复,既影响时效,又容易错过政策“窗口期”。在全市上下实施“稳防拼创”四字策略,开展“投资促进提升年”“营商环境优化年”双年行动中,如何加强前期介入、提高业务能力、协同各方力量,从而做好要素保障工作,考量我们的韧劲和智慧。
(四)管控约束越来越严。从战略层面看,中央要求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今年起将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从法律层面看,《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专门增加条款规定: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从政策层面看,国务院为遏制“非农化”明确提出六个严禁的要求(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严禁违规占用耕地挖湖造景、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扩大自然保护地、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国家三部局为控制“非粮化”联合提出实行耕地“进出平衡”,耕地转为林地、草地、种植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应当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根据部厅相关信息,今后“非粮化”违法违规用地、非农建设违法用地的认定范围更大。从实践层面看,一方面,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耕地撂荒难以有效控制;一方面,在动态监测图斑越来越精准的情况下,耕地恢复常态化、阶段性任务越来越重,全市三调为耕地、现状为林地的仍有17万亩,随时可能下达耕地恢复任务,另一方面,各地因为成本、风险、疲劳等原因,耕地恢复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鉴此,在用地保障方面如何上争支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在耕地保护方面如何守住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我们经受着“国之大者”和现实需求两种考验。
(五)安全压力越来越大。当前,全市自然资源资源领域总体保持安全稳定、风险可控的良好态势,但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防范地质灾害、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风险,一刻不能放松。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我市属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危害大,防灾形势极为严峻。受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极端降雨等因素影响和现有技术手段限制,我市地质灾害隐患发现难。由于我市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受威胁群众老弱病残及留守儿童多、监测员年龄部分偏大,风险判识、监测预警及避险能力堪忧。在目前排查的200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威胁7.1万人生命安全和36.5亿元财产安全,搬迁及治理任务重,部分受威胁群众主动搬迁意愿不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难度较大。同时,全市在建工地多,给地灾防治增加了不少风险隐患。安全生产方面。个别地方存在矿产资源重开发、轻保护,矿业权出让重审批、轻监管,日常安全监管重形式、轻落实的现象,很容易发生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以采代探乱象,由此引发的安全生产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县五铜包铁矿“2.26”突发事故再次为矿山依法开采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社会稳定风险方面。2022年全市系统来信来访430余件,呈现出历史遗留问题多、化解处置难、重复信访占比大等特点,特别是在产权办理、城乡规划、房产用地、土地整治、欠薪欠保等方面遗留问题多、矛盾纠纷多,易引发集访群访、重访缠访和群体性投诉举报。特别要注意的是,各类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期,212个土地整理项目进入排查整治的决战期,信访稳定风险进一步增大。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当前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诸多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又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少困难和面临的巨大挑战,切实增强做好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奋力推进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拼搏奋进,今年工作再创辉煌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届*次全会、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开局之年,是推动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建设的起步年。抓好今年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届*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为定位,以“规划引领、管控约束、要素保障”为使命,以“五优行动”为抓手,实施“稳、防、拼、创”四字策略,为*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实现老区振兴发展、迈步具有*特征的现代化新征程贡献更多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