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市上半年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二、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国家就业形势
(二)X市就业形势
三、结合实际
(一)找准“一个基础和多元市场”的平衡点稳定就业
(二)以“三篇文章”为切入点促进就业
1.做好“人”的文章
2.做好“网”的文章
3.做好“贷”的文章
(三)以“四种方法”为支撑点保障就业
1.政府主导
2.校企合作
3.成长计划、权益保障
4.贴近服务
(四)以“五个原则”为落脚点引领就业
1.把就业做成产业
2.以产业带动就业
3.促创业融合实业
4.要培训对接就业
5.抓强化就业服务
(五)以“六个链条”为发力点扩大就业
1.做优人才链
2.做精培训链
3.做大物流链
4.做强信息链
5.做长产业链
6.做惠资金链
(六)以“七个转变”为出发点引导就业
四、下半年就业工作重点
(一)抓政策
(二)抓培训
(三)抓合作
(四)抓创贷
(五)抓园区
(六)抓服务
(七)抓重点
(八)抓主体
(九)抓宣传
(十)抓队伍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在全市2021年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就业创业工作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市委行署决策部署,立足发展,调整思路、创新措施,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努力实现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实现城乡居民增收。
X年X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稳就业”列为“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之首。今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把就业优先政策置于政府宏观政策层面来审视和推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全市就业创业工作按照年初市委扩大会议精神,聚焦发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形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向、新举措,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市上半年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就业X人,完成目标任务X人的X%;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以内;失业保险参保X人,完成目标任务X人的X%;农牧民转移就业X人,完成任务X人的X%;农牧民转移技能培训X人,完成任务X人的X%;城镇就业技能培训X人,完成任务X人的X%;创业担保贷款发放X万元,完成任务X万元的X%。全市推荐金融支持创业贷款X亿元,发放贷款X万元。累计安置京蒙扶贫岗X人,完成任务X名的X%。组织输出建档立卡户贫困劳动力到北京就业X人,完成目标任务X人的X%;全市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X人,完成目标任务X人的X%。
二、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国家就业形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国家一直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重点、调结构、守底线,推动了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今年X-X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X万人,完成全年计划X万人的X%,在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攻坚期的情况下,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可谓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同时,我们还要清楚的看到,我国的近X亿人口中有X亿劳动力,这既是就业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挑战与机遇并存,面临着三方面问题,一是劳动力的供给持续高位运行。X年,我国的就业总量压力还很大,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仍然保持在X万人以上,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数量达X万人,总量持续高位运行。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集中表现在一定程度的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上。三是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期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二)X市就业形势
目前,全市总人口X万人,其中,男性X万人、女性X万人;城镇人口X万人,占总人口的X%、农村牧区人口X,占总人口的X%;城乡劳动力资源约X万人,占总人口的X%,其中,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约X万人。从教育部门了解到,截至去年末,全市初中在校生X人,普通高中在校生X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X人,高等院校在校生X人,每年返乡的高校毕业生X余人。每年新增城镇就业需求人数约X万人,当年可实现新增就业约X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以内;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输出量每年在X万人次左右。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在新的就业形势和环境下,劳动者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取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是企业吸纳就业能力逐年增加。据工商部门提供数据显示,我市现有登记注册中型企业X个、小微企业X个、个体工商户X个、农业专业合作社X户。虽然我市经济总量不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少、三产发展并不十分充分,扩大就业空间有限,但是,各类企业和个体商户吸纳就业的能力在逐年增强。近年来,在国家扶持民企的系列政策大环境下,民营企业发展迅猛,民营企业提供了约X%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约X%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就业X%在民营企业,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二是新兴行业催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新就业业态不断向传统的用工方式渗透,青年劳动者开始选择动态的阶段性就业,同“劳务派遣”“灵活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就业方式相互融合。在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吸引越来越多的初次就业者涌入服务业,比如送快递、送外卖、微商等从业人数迅猛增长,既解决了进城农民工和城镇劳动力就业问题,又方便了居民生活,也极大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据统计,我市新兴的送快递、送外卖和微商等行业就有上万个就业岗位,发展非常迅速。三是劳资双方的主动权发生了变化。过去在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是弱势方,看用人企业脸色求职,企业炒工人。现在用人企业是弱势方,看工人脸色供岗,工人炒企业。特别新一代劳动者生长在互联网时代,接触的信息也远多于过去。求职者的职业预期很高,选择权更为突出,劳资双方的主动权发生了很大变化。四是技能和技术型劳动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市技术性劳动者存在“职业发展通道狭窄,技能人才流动不畅,技能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分布不均,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技能和技术型劳动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企业用工难和求职者就业难的“两难”问题还持续存在。
三、结合实际,创新就业工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财富之源,是增收之基。就业稳则人心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X市就业工作要通过找准“一个基础和多元市场”,做好“三篇文章”,用好“四种方法”,把握“五个原则”,做大“六个链条”,实施“七个转变”,确保完成就业目标任务,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保证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一)找准“一个基础和多元市场”的平衡点稳定就业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X-X年)》,X年至X年,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到X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X%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X%以上。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训是就业之基,市场需求是培训和就业的平衡点。以多元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实现稳定就业的基础。瞄准多元市场、多层次需求、多工种培训,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以“三篇文章”为切入点促进就业
1.做好“人”的文章
李克强总理X月X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使用X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三年培训X万人次劳动者。就业优先不仅是就业的规模和数量,更是提升就业的水平和质量。技能型人才始终是市场短缺的,应该进一步健全技术工人评价选拔制度,突破年龄、学历、资历、身份等限制,促进优秀技术工人脱颖而出。通过企业建设、技能大赛、院校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做大做优人力资源。在倡导和培养“工匠精神”,表彰“大国工匠”形势下,加快推动工人技术资格等级以及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产业工人整体技能水平,实现高技能,高收入就业。
2.做好“网”的文章
通过互联互通,创造新业态、创造新岗位,实现就业岗位的增长,已成为就业市场的重要方面,通过政企市联合,建立原材料供应、产品体验加市、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输出等“全域网”和“网产业”。优化传统供应链,将X绿色有机食品从田间直接配送到消费者餐桌。成立X市全产业链创业孵化基地和红城X跨境电商集采中心,通过分拣、配送、结算、网络、支付等新业态的创造,做大就业市场,通过X市和全国乃至国外的产业链延长,达到增加就业的目的,实现“网上创业,网上就业”。
3.做好“贷”的文章
国务院制定了促进就业创业金融政策,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可申请最高不超过X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可申请最高不超过X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今年,我市要完成X万小额担保贷款发放任务,支持就业创业工作。同时,我市又出台了《金融支持就业创业政策措施》,计划三年时间(X年-X年)在全市发放创业贷款X亿元,为“持续发展、减少失业、稳定就业”保驾护航。我们要落实好以上政策,做好“贷”文章。
(三)以“四种方法”为支撑点保障就业
1.政府主导,企业点菜
企业是用人主体,最了解用人需求,也最清楚需要什么人、培训什么技能。政府要做好调查研究、尊重市场、主动服务,指导培训机构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完善专业工种设置,通过产教融合、政校企联合,深化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符合实际需要的技能人才。企业需要什么人,学校就培训什么人,输送什么人。政府统筹好企业、学校、人力资源三者关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劳动力就业供给人力资源,畅通渠道,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2.校企合作,精准就业
近年来,从全国看,民营企业提供了X%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X%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就业X%在民营企业。但企业招工难,劳动者就业难同时存在。这种结构性矛盾的解决需要培训更有针对性,更要按需而培,把企业办成学校,把教室办成车间,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融入度,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今年我市本着“宽进入、严把关、重培养、树品牌”的原则,通过政校企合作,引进优势技师学院X家,新认定民办职业培训机构X家,依托自治区X个培训工种、X市自主开发X个工种,广泛推进“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政校企合作”,以岗定培,以需定量,通过培训合作的深入,实现精准就业。
3.成长计划、权益保障
输出转移劳动力的权益保障一直是个大问题,诸多权益中,广大务工者对个人成长更为关切,因为成长是最有价值的。要形成“就业成长创业”的人才成长计划和良性互动交流模式,对X市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今天输出去的可能是普通农民技工,明天回来的就是高技能人才,要有“腾笼换鸟”的勇气和“筑巢引凤”的自信,努力实现“凤凰涅槃”助力乡村振兴。同时,为确保劳动者权益,要设立务工者投诉热线,建立我市外出务工者权益保障制度和机制,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强化劳动者的权益意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维权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权益保障问题。如工资报酬、成长环境、养老保障等,要通过契约形式固定下来,并提供政策、法律援助。
4.贴近服务,在线管理
成立X市劳务输出协会,设立人力资源工作服务站,覆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开展在线实名管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反馈意见等工作。整合全市各旗县市X家劳务派遣公司和人力资源公司、X家定点培训机构、X名重点劳务经纪人队伍,发挥社会力量推动劳动力转移输出组织化程度和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成立X市就业创业协会、运输业协会、快递业协会、肉产业协会、种植业协会等组织,整合全市行业资源,把粗放分散就业状态提升为有组织的规范就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发挥市场和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