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目标
二、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一)建设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
(二)加强耕地保护利用
(三)提升种业发展质量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三、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现代畜牧业
(二)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三)链式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四)加强载体建设
(五)推进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二)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三)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五、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
(一)科学编制乡村规划
(二)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一)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二)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三)加强县域改革发展
(四)大力推动返乡创业
七、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乡村振兴扛旗
(一)“十百千万”引领乡村振兴示范
(二)“三块地”改革激活要素资源
(三)“多彩田园”升级做强农业产业
(四)特色品牌创建振兴“两茶一菜”
(五)培育“食尚XX
(六)推进农村绿色发展
八、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实施分类推进
(三)加大投入力度
(四)强化督导考核
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
为落实省“十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结合XX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2年,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十百千万”工程、“两茶一菜”四化工程、“食尚XX、道地食材”品牌工程进展显著,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XXX亿斤以上,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乡村振兴走在前、做示范。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一)建设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抓牢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融入黄淮海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XX核心片区建设,推动粮食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生产体系,广泛应用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技术,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XXX万亩以上,其中优质专用弱筋小麦发展到XXX万亩左右,再生稻发展到XXX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稳定在XXX万亩左右。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经营体系,加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培育力度,推动联合与合作,完善利益联结,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重点抓好X县、XX、XX、XX等产粮大县和XX、XX县、XX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县建设,培育壮大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做强现代粮食产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储备局)
(二)加强耕地保护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示范,抓好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改,到2025年,全市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达到XXX万亩以上。大力实施“四水同治”,加快十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启动新一轮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和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到2025年,全部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提升种业发展质量。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平台建设、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良种繁育能力提升和种业市场净化六大行动,重点培育弱筋小麦、水稻、油菜、花生、食用菌等优势农作物以及发展油茶、茶叶、花木、林果、畜牧、设施农业等急需优良品种,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XX%以上。加快育种产业化步伐。推动新县生猪育种新高地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打造高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力度,推动提质增效,支持XX县建设全省农业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共建试点县,支持XX区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础上争取创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
三、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现代畜牧业。稳定生猪存栏,对年出栏1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挂牌建立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构建生猪全产业链,加快建立“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上市”产销模式,引导屠宰产能向养殖集中区转移,鼓励大型养殖企业自建屠宰厂,支持主销地龙头企业到我市布局屠宰产能,鼓励屠宰企业完善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实现生猪养殖就地屠宰加工,不断提高猪肉深加工比例。大力推进“秸秆换肉”,实施牛羊养殖大县和龙头企业培优工程,积极培育平桥、XX县、XX、XX成为肉牛、肉羊养殖大县。打造华英XX亿级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二)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优质小麦、茶叶、水产品、花生、中药材、林果、蔬菜、花木、食用菌、草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扩大高油、高油酸花生面积,在沿XX县区打造沿淮花生产业带,到2025年优质花生发展到XXX万亩左右,高油酸花生占比达到XX%。支持油脂龙头企业在我市花生主产区加快产业布局,建立大型油料加工企业,优化植物油产品结构。到2025年,油料加工企业加工业总产值达到XX亿元,培育年产值X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做优果蔬产业,开展果蔬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以XX区、XX县、XX县、XX区、XX县等县(区)为重点,发展优质食用菌产业,提升食用菌工厂化种植水平,到2025年食用菌年产量发展到XX万吨左右。实施中药材保护开发工程,建设一批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示范种植基地,到2025年中药材发展到XX万亩左右。做精茶产业,加强“XX毛尖”、“XX红”品牌运作与推广,到2025年,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XXX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
(三)链式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围绕茶叶、油茶、弱筋小麦、优质水稻、水产、畜禽、中药材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科学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全产业链条,培育超百亿元的重点县。实施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实现翻番,支持“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25年培育产值超百亿元的“链主”企业。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的骨干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企业品牌,力争省级以上农业品牌数量在全省第一梯队。(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
(四)加强载体建设。统筹农业农村发展载体平台建设,推动资源要素集聚,形成叠加效益。坚持“一县一业”“-镇一特”“一村一品”,到2025年60%以上的县培育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创建3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积极培育大别山北麓茶叶、油茶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实施“园长制”,开展提升提质行动。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到2030年,实现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县域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五)推进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整市创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面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稳定在XX%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XX%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XX%以上,基本实现农用薄膜回收处理。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品认证数量进入全省第一梯队,XX%以上的县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实施品牌目录管理制度,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带动效应,大力培育“XX毛尖”“XX山茶油”“XX弱筋小麦”“XX虾稻米”“南湾鱼”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着力塑造“食尚XX,道地食材”公共品牌整体形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储备局)
(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示范县创建,到2025年,家庭农场发展到X万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XXX家。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到XXX家以上,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到XXX家以上。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基地和示范服务组织,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发展到XX家以上,供销社系统建设标准化一站式为农服务中心XX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市供销社)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分类调整优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升安置区社区治理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乡村振兴局)
(二)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入开展产业发展十大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建立健全新产业新业态向脱贫地区引入机制,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继续开展消费帮扶。加强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多途径推动稳岗就业。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低保户、受灾群众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市工商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乡村振兴局)
(三)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建立帮扶台账,明确“一对一”帮扶责任人,限期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教助和急难救助,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健全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市乡村振兴局)
五、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
(一)科学编制乡村规划。把握乡村发展走势,明确村庄分类和布局,因地制宜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到2025年,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划定乡村风貌分区和特色风貌带,明确各地乡村风貌塑造方向。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传承文脉、留住乡愁。探索建立乡村规划委员会制度,完善规划机制,加强对农村宅基地、农房建设、风貌管控的有效管理。(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
(二)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一体推进乡村设施改造、服务提升、乡风塑造和治理创新,打造能留住乡情、乡韵、乡愁的美丽乡村。大力实施县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农村供水保障行动、县域城乡清洁能源建设一体化行动、县域城乡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一体化行动、县域城乡广播电视建设一体化行动、县域城乡物流体系建设行动、农村房屋品质提升行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大力实施县域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行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行动、县域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