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
1.健全长效推进机制
2.推动东湖科学城建设加力提速
(二)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3.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4.打造高水平实验室建设集群
5.打造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集群
(三)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6.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7.大力培育创新产业集群
8.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四)加快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9.大力培育科技企业
10.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五)加快转化科技创新成果
11.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12.深化新型研发机构改革
(六)加快构建开放创新新体系
13.巩固提升区域科技合作水平
14.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七)加快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15.搭建平台引聚人才
16.营造环境培育人才
17.做好外国专家服务工作
(八)加快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18.深化重点改革先行先试
19.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
(九)加快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20.推进“双创”载体建设量质齐升
21.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22.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严格督促考核
(三)加大宣传力度
2023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全面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简称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工作目标
紧扣“国家所需、**所能”,以建设科创中心为引领,加快推进全市域全链条全社会创新,在原始创新上攻坚发力,在企业创新上激发动能,在产业创新上跨界融合,在制度创新上勇于突破,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科创中心建设成势见效。推进建设*个、预研预制*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建设**家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
——科技创新工程深入实施。打造**大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大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大成果转化中心,引进和培育**大高端创新团队。
——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到**%左右。
——科技创新生态加快优化。创新载体拓展,建设创新街区(园区、楼宇)***万平方米。创新人才集聚,培育科技领军人才***人、本土优秀人才****人。科技金融更加活跃,科技贷款、科技保险、创业投资均保持**%以上增长。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件。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
1.健全长效推进机制。强化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加强与国家部委汇报联系,推动国家层面支持的51个事项转化为重大项目和专项政策。每周通报信息、每月调度进展、每季市级协调,推进科创中心关键性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推进科创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推动东湖科学城建设加力提速。加强与**新城规划衔接,推进光谷科学岛骨干路网成形。启动**新城中心片区科学社区、科学论坛等十大亮点项目,推进中心片区科创地标整体亮相和科创功能全面搭建。加快建设大设施集聚区,统筹推进重大科创平台、新型产业园区、新型创城融合项目建设,提高高端科创要素集中度、显示度和引领度,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夯基垒台。(牵头单位: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二)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3.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挥在用设施支撑作用,面向国内外科技企业和科研团队提供各类开放共享服务,力争在科技新发现、技术新发明、工艺新路径上取得突破。加快推进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等4个设施建设,力争今年全部启动建设。加快推进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等4个设施开展关键技术、实验技术、实验仪器设备等预研预制。加快争取激光驱动多束流设施落地。形成建成在用2个、推进建设4个、预研预制4个、引进培育1个的总体格局。(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洪山区人民政府)
4.打造高水平实验室建设集群。强化国家实验室龙头作用,推动汉江国家实验室建设,在光电科学、网络安全、呼吸疾病等领域争创国家实验室或者国家实验室基地。强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撑功能,健全“一室一策”推进机制,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力争获批建设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强化湖北实验室创新能力,健全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动态投入机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支撑经济发展“擂台赛”,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带动等方面先行先试。(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长江新区管委会,下同〉)
5.打造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集群。推动智能设计与数控等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效运行,引领光电子信息、数字化工程建设、自主数控系统、工业基础软件等产业创新突破。争创淡水渔业、靶向药物和疫苗等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感染性疾病、麻醉医学等领域国家临床医学中心落户,加快国家级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平台落地,引领生命健康、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创新突破。建立健全梯次成长机制,比照国家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标准组建10家市级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在汉高校院所、大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联合申报国家产业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卫健委,各区人民政府)
(三)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6.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组织重点研发计划,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立企业急需“卡脖子”技术和高校在研“撒手锏”技术对接机制,支持校企联合开展面向市场的应用性攻关,形成产教融合良性循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光电子信息等五大突破性发展产业领域,组织实施10个科技重大专项,加大源头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供给。紧盯国家和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组织高校院所、科技企业、高水平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踊跃“揭榜挂帅”。(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各区人民政府)
7.大力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政策链整体战略设计,统筹企业、项目、人才、政策、机制,推动传统产业以新换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成长。全力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支持网络安全集群、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磁能、生物制造、类脑智能、绿色低碳等新增长点,培育发展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产业新赛道。(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各区人民政府)
8.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紧扣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打造融合技术、产业、场景、规则的一流人工智能生态。加快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扩容至400P,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算力平台和算法系统。加快人工智能新技术攻关,组织实施市人工智能创新专项20项,支持在汉人工智能企业围绕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应用技术创新。加快人工智能新产业培育,建设人工智能众创空间、孵化器和产业园,培育若干细分领域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快人工智能新场景建设,建成应用场景200个以上,探索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区人民政府)
(四)加快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9.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实施初创企业“育苗行动”,在孵初创科技企业突破15000家。实施中小企业“拔节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9000家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林行动”,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00家。实施科技骨干企业“领军行动”,选育市级科技领军企业3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税务局,各区人民政府)
10.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协同,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技术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企业研究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