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网信工作协同领导能力
1.重视“关键少数”的带动能力
2.加强学校首席信息官(CIO)队伍建设
3.建立*市教育信息化专家智库
4.建立网信工作协调与通报机制
二、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1.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工作
2.制定《*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指标》和《*市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指南》
3.聚焦“减负增效”七大行动
4.根据上级要求积极行动
三、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
1.建好我市名师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
2.用好省市“名师空中课堂”资源
3.做好免费语音教材的征订与应用工作
4.用互联网思维
四、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1.扎实做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培训工作
2.继续开展线上自学、网络直播、远程互动课堂等多种形式的面向真实教学场景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3.融合教育信息化教科研工作
4.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五、加强区域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与交流
1.建立市、区、校联动的推荐和展评机制
2.开展*市信息化教学展评活动
3.开展信息化教学成果展评活动
4.以赛促训
六、重视典型案例培育和成果发布
1.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做好信息化项目的论证和课题化管理工作
2.加强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信息汇总
3.建立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成果发布机制
七、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1.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2.修订《*市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3.以*教育网络安全监管平台为工具
4.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保障投入
5.强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
6.推动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人员培养工作
市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点
各辖市(区)教育局、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直属各单位及有关学校:
为深化“常有优学”新内涵、擦亮“常有优学”新名片、打响“常有优学”新品牌,2022年我市将以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为统领,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工作要求,持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网信工作协同领导能力
1.重视“关键少数”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健全教育网信领导小组机制,协调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训部门、教研部门和装备部门的工作步骤,在教育网信工作的投入保障、人才建设、成果发布等方面形成领导合力。
2.加强学校首席信息官(CIO)队伍建设,发挥好CIO在规划、执行、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建立*市教育信息化专家智库,以在常高校为骨干力量,聘请高校教授,吸收各学科骨干教师,形成教育信息化骨干队伍,通过定期例会、大讲堂等形式开展应用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项目的绩效。
4.建立网信工作协调与通报机制,及时通报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加大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力度。
二、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市将建设10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100个数字化学习实验室、100门数字化学习精品课程和100个教育信息化优秀项目(简称“四个一百”)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重点建设目标。
1.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工作。2022年计划创建省级中小学智慧校园20所,创建率超90%;创建5所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和20所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10个数字化学习实验室;制作10门数字化学习精品课程;继续培育100个市级教育信息化项目。
2.制定《*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指标》和《*市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指南》,精准指导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工作品质。
3.聚焦“减负增效”七大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设计和建设*市“1+1+N”智慧教育云平台,与*市图书馆联合筹建“云上教师书院”,丰富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应用。
4.根据上级要求积极行动,做好“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工作。
三、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
做好精品课、网络直播等课程资源研发工作,优化资源研发的技术要求,严格执行意识形态等方面审核制度。
1.建好我市名师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开展线上学习提供优质资源。
2.用好省市“名师空中课堂”资源,组织我市名师积极开展网络答疑工作。
3.做好免费语音教材的征订与应用工作,完成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注册、应用工作,提高网络语音学校平台的使用效益,将优质资源推送到每个学习空间。
4.用互联网思维,逐步构建本市教师研究成果与人才展示、教师成长学习、教师教育资源建设为一体的资源建设思路。
四、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1.扎实做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培训工作。
2.继续开展线上自学、网络直播、远程互动课堂等多种形式的面向真实教学场景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以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为目的,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建立适应学校信息化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
3.融合教育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