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1.财政收支目标:地方财政收入完成*万元
2.财政改革目标: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3.财政管理目标:积极化解和预防财政风险
4.自身建设目标: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三、工作措施
(一)聚焦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1.深化综合治税
2.大力争资引项
3.做好土地基金收入
4.做实非税收入
5.培植财源税源
(二)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6.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7.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8.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9.提高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
(三)聚焦全面深化财政改革
10.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11.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12.支持国投集团做大做强
13.深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试点
(四)聚焦加强财政管理
14.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15.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16.加强政府债务管理
17.加强财政监督管理
18.加强乡镇财政管理
(五)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管党
19.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20.加强干部队伍教育
21.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市财政局2023年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两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四大目标”,聚焦“五大重点”,提振精气神,奋力闯创干,切实推动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1.财政收支目标:地方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同比增长*%,非税占比*%。其中:地方税收收入*万元,同比增长*%;非税收入*万元,同比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万元。
2.财政改革目标: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确保财政赤字不再大幅增加,追加调整预算规模较上年减少5%以上。持续推进“三资”注入,助力国投集团做大做强,力争资产总额达到*亿元以上,实现企业主体信用评级达AA级。全力支持创建“五好”园区和专业化园区建设,推动打造成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引擎。
3.财政管理目标:积极化解和预防财政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管理规范、责任落实的政府债务管理监控机制,全面完成年度化债任务。完善财政综合管理,争取我市财政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获评全省AA级,奖励资金*万元。
4.自身建设目标: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激励担当的干事创业氛围。继续深化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大力推进“清廉机关”创建工作,竭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财政系统。
三、工作措施
(一)聚焦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进财源建设
1.深化综合治税。坚持把组织收入放在财政工作的首要位置,构建部门协作、精诚共治的综合治税新格局。优化财税综合信息平台,加强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交汇互融,多部门多层次助力协税护税。强化涉税分析预警,全面开展欠税清缴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房地产、建安、小水电、成品油、超市、药店、餐饮、股权交易等行业税收专项清理,加强耕地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资源税、环保税等地方税种的清理,防止“跑冒滴漏”,做到“颗粒归仓”。
2.大力争资引项。制定争资引项考核办法,建立交流对接推进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做到政策一月一研究、项目一月一调度、工作一季一汇报,谋划主攻方向,明确目标任务,把握时间节点,形成工作合力。重点围绕上级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中央和省预算内基建资金、政府债券资金等方面,大力向上争资引项,力争在上年基础上增长10%,全年实现争取资金96890万元,其中竞争性项目资金41005万元、普惠制资金55885万元。
3.做好土地基金收入。精准保障供地征拆资金,大力支持土地挂牌出让;加大土地出让金清缴力度,及时入库土地收入,全年完成土地出让收入37800万元。做精做细做实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工作,压实自然资源、税务、社会投资方责任,落实专班专人到外县市和省自然资源厅对接指标交易前期工作,全年完成补充耕地指标交易3000亩,实现耕地指标交易收入55200万元。
4.做实非税收入。强化非税征管,精准测算全年非税收入,将非税收入计划分解到各个执收单位、各个收入项目。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稽查制度,对执收单位的票据管理、收费清单、应收尽收、应缴尽缴、缓减免、成本使用等情况全面稽查。同时,制定非税收入缓减免暂行办法、缓减免操作流程,促进非税收入缓减免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力争全年完成非税收入18392万元。
5.培植财源税源。巩固拓展财源建设“6643”专项行动成果,围绕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两大主攻方向,聚焦高新区和国投集团两大载体,以市财源办为抓手,强化统筹协调,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税源引流等方面持续发力。完善骨干税源帮扶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产业发展资金池,加大金融扶持和融资担保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现财政收入量质齐升。强化财源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做实税源调查,收入任务责任上肩,健全财源建设考评制度和督办通报机制,组织财源办骨干力量,走出去学、进企业看、到部门督,奋力闯创干,打开新局面。
(二)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打造民生财政
6.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持续抓好特色水果、油茶和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支持培育“黔阳”特色品牌。切实执行《洪江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深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样板村和示范片区建设。
7.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等,用于企业稳定岗位、鼓励就业创业、保障基本生活、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稳就业支出。进一步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全力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积极发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引导作用,全力支持复工复产和创业就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有序稳定发展。力争全年财政贴息130万元以上,推动银行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50万元以上。
8.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加教育投入,确保“两个增长”。不断完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示范性学校建设,整合资金重点支持黔阳一中省示范性高中建设和市职业中专学校产教融建设。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薄弱学校建设力度,多方筹资支持市特殊教育学校软件、硬件建设。管理使用好教师培训经费,加大教师培训轮训、培养名师优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资金保障力度,优化有限财政资金打造名师团队。
9.提高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完善政策落实保障机制,加大重点民生资金保障力度,将低保、特困、重残、优抚等资金需求纳入一类资金保障范围,实行一事一议、一月一调,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加大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投入,通过引进学科建设人才、提升医疗基础设备等措施,持续改善软硬件环境,进一步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适宜、优质、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