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有哪些印章
2、各部门是否有印章
3、印章是否需要在集团行政部门进行集中备案
4、印章备案表或台账是否由专人管理
5、是否定期对印章进行盘点
1、记录的信息是否完整
2、印章台账信息是否及时更新
1、印章的保管方式、盘点周期、盘点报告等相关制度
2、印章台账
3、盘点表(对方的盘点记录、审计人员检查时的盘点记录)
1、印章台账未及时更新
2、未定期进行印章盘点
3、印章未及时进行备案
1、印章的刻制是如何执行的
2、印章的更换与作废是如何操作的
3、印章的销毁是如何执行的
4、目前是否发生过印章的刻制、更换、作废和销毁
5、实际执行与公司的制度、流程是否有差异
1、印章刻制的流程如刻制前的申请、审批、刻制后的备案是否符合规定
2、印章更换的流程如更换的申请、审批、刻制后的备案以及旧章的回收和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3、对于不再使用的印章应及时收回
4、印章的作废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5、印章的销毁是如何处理的
1、印章刻制的条件、申请、审批、印章更换的流程
2、审计期间新增、作废、销毁的印章记录及支持性资料
1、无相关制度或有制度
2、印章刻制、销毁未按规定执行
3、作废的印章未按规定进行处理
1、是否有明确的用印管理规定
2、是否有用印记录相关的审批
3、如发生印章外借的情况
1、用印记录登记的信息是否完整
2、用印的相关支持性资料是否齐全
3、发生外借的印章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归还
1、用印的申请、审批、用印的记录等相关制度
2、审计期间用印记录及相关的支持性资料
1、无相关制度或有制度
2、用印未按规定执行相应的申请审批
3、用印申请单未妥善保管
4、用印记录未及时更新
5、外借印章未及时归还
如何进行印章管理审计?
印章的保管与盘点是否进行有效控制
如何做
第一步制度、流程文件的熟悉与梳理,关注印章的保管方式、盘点周期、盘点报告等。
第二步访谈
询问行政人员,关注以下问题:
1、公司有哪些印章,都是如何保管的,是集中在行政部门保管,还是根据用途或授权在相关部门保管;
2、各部门是否有印章
3、印章是否需要在集团行政部门进行集中备案
4、印章备案表或台账是否由专人管理,会记录哪些信息
5、是否定期对印章进行盘点,多久盘点一次,是否有记录
第三步测试
获取印章备案记录,检查一下信息:
1、记录的信息是否完整,印章留样、保管人信息是否齐全;
2、印章台账信息是否及时更新
1)可以优先选择台账中记录的时间较早,保管地点非本部的样本。例如,2015年10月对印章台账进行检查,其中显示印章的保管时间是2007年5月,保管地点为公司外部的办事点。这就需要引起重点关注。
2)记录的印章保管人已变更但台账未更新。可以询问台账管理人台账中所记录的印章保管人的信息,另外也可以通过离职人员信息表进行核对。后一种方法的工作量较大,建议注重询问。如何询问呢?例如,这个人还在公司吗?在哪个部门?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同时获取两个信息。一是是否离职,二是人虽然在公司,但是部门可能发生变化。印章的保管很多是与部门相关的,如果部门发生变化,就意味着可能这个章的保管人也发生了变更。
3)印章在使用中发生损坏,是否会进行重刻,重刻后的印章是否在台账上留印。
4)记录的保管地是否发生变化。
5)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架构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也会对印章的保管产生影响,追查至台账看其是否进行及时的更新。
6)对印章实物进行盘点,盘点时一般进行全盘,建议先查实物,再与台账核对,对于实物盘点结果与台账不一致的要询问原因,注意实物是否发生丢失,记录是否准确。
7)审计时,在检查业务资料的过程中要留心其中的印章信息,有时会有意外收获。
例如:审计人员在检查公司的档案资料时,将档案上出现的印章与企业提供的备案记录进行比对,发现该印章没有记录在案。据对方解释,该印章是公司成立前为了前期外联工作方便刻制的,后来就不用了,当时负责的人员也早已离职,所以未记录在案。
需要资料
1、印章的保管方式、盘点周期、盘点报告等相关制度
2、印章台账
3、盘点表(对方的盘点记录、审计人员检查时的盘点记录)
审计中常见问题
1、印章台账未及时更新
2、未定期进行印章盘点
3、印章未及时进行备案
印章的刻制、销毁是否进行有效管理
如何做
第一步制度流程文件的熟悉与梳理,关注如印章刻制的条件、申请、审批、印章更换的流程,印章作废与销毁相关控制的规定等。
第二步访谈
询问行政相关人员,关注以下问题:
1、印章的刻制是如何执行的,是否需要申请、审批、谁负责去实际执行。不同类型的印章在管理上有什么区别,如部门章、公章等;
2、印章的更换与作废是如何操作的,是否需要申请、审批,不再用的印章是否要求收回等;
3、印章的销毁是如何执行的,是否需要申请、审批,谁负责销毁,是否有记录;
4、目前是否发生过印章的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