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根源分析
(一)官僚文化积习深重
(二)考核机制有待改进
(三)任务负荷层层加码
二、主要表现
(一)任务叠加
(二)文牍冗杂
(三)检查冗繁
(四)痕迹主义弥漫
(五)“指尖上的负担”加重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强化政治引领
(二)推进系统管理
(三)坚持问题导向
(四)强化工作联动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情况报告
近年来,我国基层治理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痼疾已引起广泛关注。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形式主义的整治工作,多次下发文件,部署具体措施,以切实为基层减轻负担。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及2024年出台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标志着国家在打击形式主义上的坚决态度和推进力度不断加大。数据显示,通过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基层工作效率提高率已达40%,党群关系满意度提升了30%。这些成就充分展示了国家在基层治理优化中的显著进展,同时彰显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一、问题根源分析
(一)官僚文化积习深重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体系,采用严格的等级结构与自上而下的指令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这一体制保障了政策的统一性与执行力。然而,其负面效应亦显著,容易使各级官员偏重迎合上级意图,忽略实际情况,形式主义由此萌发并扩散。从历史视角来看,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伴生,特别在现代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的背景下,以“会议主义”“文山会海”“材料依赖”等形式表现尤为突出。
(二)考核机制有待改进
政务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考核机制的支持。然而,目前一些地区的考核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基层单位在追求“亮眼”数据的同时,常常忽视工作实际成效。考核压力层层传递,使得基层干部更多关注“数字政绩”而非人民福祉。例如,在某些地区,部分干部为了“迎接检查”而突击快工,关注的不是工作实绩,而是如何让“报表漂亮”。
(三)任务负荷层层加码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终端,承载大量具体执行任务。然而,许多上级部门在下达任务时,并未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承载能力。不断扩增的任务与责任的层层转移,致使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报告与调研,真正服务群众的时间与精力严重不足。数据显示,某些地方因任务积累而影响实际工作效率的问题在过去三年内增加了25%。
二、主要表现
(一)任务叠加,重责下移
在实际操作中,形式主义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便是任务的“层层加码”和责任的逐级下移。上级部门在布置任务时,经常强调“属地管理”,一层层将任务推向基层,不顾及基层的实际承载能力。例如,某地一乡镇干部反映,2023年该乡镇一年间接到了172项督查检查,平均每周都迎来新的上级检查。这种频繁的检查与调研不仅没有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大大增加了基层负担,迫使基层干部耗费大量时间准备材料、应对检查,而非专注于实际工作。
(二)文牍冗杂,材料依赖
在机关单位内,文山会海和材料主义现象十分普遍。上级部门通常要求基层单位提交大量书面材料,以数量多为佳,导致了“材料依赖症”的泛滥。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应对各种材料需求,出现了事事皆以材料为准的现象,实际工作成效被忽视。例如,某乡镇在短短几个月内被要求上报的汇报材料高达六十余份,致使基层干部无暇顾及群众诉求,仅在办公室忙于“写材料”。
(三)检查冗繁,考核重叠
重复检查和多头考核也是形式主义的显著表现之一。部分上级部门在督查和调研过程中,条线交错、检查内容重合,致使基层单位疲于应付。东部某省某街道在2023年接受了22条线165项督查,而西部地区某乡镇平均每周至少应对两次上级检查。这种高频率的检查削弱了基层单位的实际工作能力,许多干部不得不调配专人应付检查,致使基层为民服务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下降。
(四)痕迹主义弥漫
工作中的“留痕管理”初衷在于记录和监督工作进程,然而,许多地方却走向“痕迹主义”。为展示工作成果,部分干部花费大量时间“补痕迹”,甚至出现摆拍、补拍的情况。例如,某地一所中小学,教师为了迎检,不得不在雪后多次拍摄清雪照片,导致教学时间被严重挤占。
(五)“指尖上的负担”加重
形式主义还表现在各种对点赞、关注公众号和安装APP的过度要求。部分基层学校、教师和家长被要求参加不必要的网络活动,并将这些虚拟指标纳入考核。这种不合理的做法无益于提升工作质量,反而给师生和家长增加负担,背离了以服务群众为目的的初衷。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