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选调札记汇编(9篇)
目录
选调札记:“土味”浓处 初心如故 2
选调札记:从 “家乡人” 到 “兴乡人” 6
选调札记:从青笋到劲竹的“组工拔节期” 10
选调札记:两载驻村脚沾泥 千钧使命砺初心 13
选调札记:我和我的xx 16
选调札记:以“红色堤坝”迎战台风“桦加沙” 19
选调札记:在守边固土中书写青春芳华 22
选调札记:扎根xx沃土 书写青春答卷 25
选调札记:扎根乡土担使命 挥洒青春助振兴 29
选调札记:“土味”浓处 初心如故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乡镇基层工作的两年,让我对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从书香校园的“象牙塔”到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两年的时光洗去了书生意气,却沉淀下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这段岁月让我深刻认识到: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就藏在日常“说土话、用土法、沾土气”的朴素实践之中,这种“土味”十足的工作方法,蕴含着的是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与扎根基层的实干担当。
言带“土话”乡音,巧搭连心之桥。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情感的纽带。在基层,与群众沟通不能满口“官话”“套话”,而要说他们听得懂、愿意听的“土话”“实话”。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早已指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的“苦功”,就包括深入群众、学习群众语言的过程。在集镇宣传最新的医保政策时,当我将传单上“固定等待期”“变动等待期”这些政策语言,通过“阿叔、阿姨,医保断缴一年就要少享受三个月看病报销,每多断缴一年就要多一个月冇得享受看病报销哦”这样带点乡音俚语的“土话”讲出来的时候,我获得了更多群众驻足倾听,甚至还会多问一句“小伙子,这个医保可以去哪里缴费呀”。善说“土话”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姿态的放低和身份的融入。它如同一位熟练的匠人,拆除了干群之间的“心理围墙”,精心搭建起一座温暖坚实的“连心桥”,让群众感到干部是可亲、可信的“自己人”,为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
善用“土法”良方,破解民生之结。“土法”并非落后之法,而是指源于实践、贴近地气、行之有效的传统智慧和工作方法。《论语》有云:“工作经验,必有我师焉。”群众中间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那些历经岁月淬炼的“土法”,往往是解开基层千千结的“公开讲话”。我所驻的村是一个旅游村,围绕本地景区发展了大量农家乐、民宿,随着此类经营主体数量的不断增加,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低价揽客、相互诋毁的不正当竞争现象随之产生,影响了村整体产业发展。这时初来乍到的我向村党组织书记建议:“是否可由政府或村里发倡议书,劝导大家良性经营。”书记却只是摇摇头说:“这个怕是没啥用哦。”不久,书记组织所有农家乐、民宿老板召开一场特别的“屋场会”,让大家充分发表交流意见。最终,我们借鉴传统农耕文化中“各有所长、分工协作”的智慧,依据各家的资源条件和经营特色,协商明确了不同的市场定位:部分业户主要承接旅游团队,部分侧重接待研学群体,还有一些则专长于服务散客,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客源的有序分流与资源共享。这件事启示我,许多基层难题的答案就在群众之中。用好“土法”,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使决策和工作更切合实际、更富成效。
身沾“土气”芬芳,浸润为民之心。“沾土气”意味着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民意,感知百姓冷暖。它要求干部脚步向下,沉到一线,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明代政治家张居正言:“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有让裤脚常沾田野的泥土,身上常带乡间的芬芳,心中才能时刻装满百姓的期盼。在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一年里,我坚持跳出“办公室思维”,把大量时间用于入户走访,到村民家中看房屋居住是不是安全、生活饮水是不是稳定、补助发放是不是到位。在一次走访中,我注意到一位独居老人家中光线昏暗,电线老化严重。仔细询问才知,老人怕给村里添麻烦,一直未吭声。我们立即协调电工为其检查线路,更换设备,消除了安全隐患。老人紧紧握着我的手,连声道谢。这件事虽小,却让我深感,“沾土气”不是走形式、摆样子,而是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俯身贴近大地,去发现那些台账上看不到、报告里听不到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群众关切,让身上弥漫的泥土气息真正浸润深沉执着的为民初心,把党的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
回首两年基层路,我深深体会到,这浓浓的“土味”,是褪去书卷气,染上烟火气;是放下架子,挑起担子;是把论文写进泥土,让汗水浇灌信任。它洗去的是稚嫩与隔阂,收获的是成长与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将继续扎根这片希望的田野,永葆“土味”本色,不断锤炼群众工作能力,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书写现代化基层治理新篇章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选调札记:从 “家乡人” 到 “兴乡人”
2023年,我怀揣着对故土的眷恋回到家乡乡镇工作。同年11月,机遇与责任并行,我以选调生的身份奔赴xx省xx市xxx族自治县xx镇xx村驻村,接过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担子,正式成为这个村庄的一分子。脚下是自幼熟悉的土地,眼前是曾无数次遥望的群山,可身份从“归乡人”到“干事者”的转变,让这份熟悉里多了沉甸甸的使命。在xx扎根的600多个日夜,晨露为伴、星光为灯,我一步步褪去“家乡人”的青涩,慢慢成长为能为乡村谋发展的“兴乡人”。
融故土:以乡音乡情叩开“山村大家庭”之门。这是我的家乡,与村民的微妙联系、记忆中的园区,都藏在熟悉的轮廓里。还记得刚到xx村那阵,村民们来村委办事,一瞧见办公桌后坐着个年轻人,眼里总带着几分诧异。可当我用一口地道的客家话跟大家打招呼时,那些疑惑瞬间化作会心的笑——原来都是自家人啊!2023年底,我跟随村委干部进村协助老年人缴纳“两险”,一聊起我的老家村庄,话题便打开了,在这座小村里,家长里短的闲聊中,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生活的大山。2024年冬,我在村产业资料中看到本地种有大片陈皮柑,恰逢其丰收季,便“缠”着村干部带我去看看。走过门口熟悉的小桥,童年记忆翻涌——这不就是我小时来过的地方吗?看着如今依旧枝繁叶茂的果树,亲切感愈发浓烈。那时的我,以“家乡人”的身份快速融入,也正是这份亲切感,让我明白,对家乡的情感是做好乡村工作的第一把钥匙,只有先成为“自家人”,才能真正倾听乡村的声音。
践担当:在民生实事中完成“兴乡人”转变。随着驻村时间渐长,曾经熟悉的大山里,藏着我从未留意的民生细节与发展逻辑。驻村第一书记黎书记总说:“三年期间,我要走遍村里每一户。”跟随他入户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对姐弟——独自撑起小家的姐姐,实在令人心疼。除此之外,我还看到了更多台账数据之外具体生动的人。在为村里谋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流转种植101亩玛莎莉红薯的土地,带动30名村民就业,每年为村民带来每亩300元租金收入。这背后是镇领导的招商牵线、村委干部的协调沟通、村小组的全力配合,一个产业的落地,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下乡过程中我发现,道路修复工程解决了因路面凹陷导致每年雨季被水淹无法通行的问题;为池塘修建护栏,保障了虎头岩村口车辆的通行安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让我意识到原来那些我曾不以为意的小事,都是关系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民生大事。曾经只觉得山是熟悉的风景,如今才看懂山里藏着的民生疾苦与发展密码,我不再是“旁观者”,而开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入户实干的日子,是我从“家乡人”向“兴乡人”转变的关键。
守初心:于双向奔赴中涵养“泥土香”情怀。驻村两年,我愈发明白,乡村振兴的路,从来都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要牢牢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顺着山的性子谋发展——依托温泉资源建设的岭南东方温泉酒店,吸引了来自珠三角的游客,也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的发展;铁龙头村有着承载着人民军队初心、见证军民鱼水情的红色历史,这不仅仅是村庄的记忆,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人还是这般淳朴,一如既往。在村委,大家总调侃着问什么时候我亲自下厨做饭,想要尝尝我的手艺;去到村民家里,总是被塞些自家种的橘子、玉米、番薯。这两年,我们一起走村入户摸清家底,一起在清明期间驻守防火卡点,一起思考产业应该如何谋划,一起梳理可推进的民生实事。不知不觉间,我早已不是那个“外来的助理”。村委会隔壁商铺里,卖泳衣的阿叔看到我忙前忙后,总会笑着说:“妹子,干脆你就做我们xx人吧!”我总会心一笑——因为我心里清楚,我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两年的时光,让我完成了从“家乡人”到“兴乡人”的蜕变,更让我懂得,“兴乡”不只是单向的付出,更是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从归山到扎根,我是家乡变迁的见证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推动者。青春不只在远方,更在故土的田野上,我以选调生的身份为支点,绘就出一幅从 “家乡人” 到 “兴乡人”的青春答卷,这份扎根故土、与村民同行的初心,永远滚烫。
选调札记:从青笋到劲竹的“组工拔节期”
奋进正当时,砥砺再扬帆。作为基层组织系统的一名选调生,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组工干部的殷切嘱托。时刻谨记新时代组工人,是组织工作的接棒者,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坚定践行者。筑牢信仰之基、绷紧纪律之弦、锤炼实干之能,是每一株“组工新竹”从学校苗圃到岗位竹林必经的拔节之路。
立根破岩期:把准政治方向,筑牢信仰之基。从学生时代理论的学习者到新时代组织路线的执行者,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思想的淬炼。党的组织工作是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政治工作。回想第一天进入到工作单位,印象最深刻的是进入走廊时的部门导向牌,上面镌刻着十二个醒目的大字,“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当时,简单地认为只是为了宣传标语,直到慢慢融入工作,在不断的文件学习、材料转送、下乡调研、稿件写作中,才深刻认识到:讲政治是组工干部的政治基因、精神内核、行动自觉、职业底色。筑牢思想堤坝,是发自内心的觉醒与坚守,是日复一日的自我叩问,是危难时刻初心如磐,是紧急关头站得出。每一株“组工新竹”要想在工作中长得直、立得高,就得把政治立场站稳、思想路线把牢、政治能力过硬,这样才能明确方向、坚定立场、敢作敢为。
守节持正期:常修纪律戒尺,绷紧规矩之弦。从校园里考试纪律的遵守者到组织部门政治纪律的捍卫者,不仅是角色的转换,更是品格的锻造。学生时代,是自由且包容度高的时期,规矩意识相对薄弱。过去觉得纪律只是考场里的警戒线、校园安全的铁丝网,是束缚、是强制、是阻碍。入职后的一次座谈会上,前辈交流时谈到“在组织部门工作,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让我受益匪浅。在领导的教导下,认识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同时,在部门导师帮带机制的培养下,逐渐从纪律规矩的“门外汉”成长为严守红线的明白人。在日常的办文办会办事的实际操作中,面对公文的处理、保密的要求、办公的流程,也理解到:念好纪律紧箍咒、筑牢行为防火墙,是政治生命的安全带。
展叶成林期:精进组工业务,锤炼实干之能。从书本知识的背诵者到组织业务的实操者,不仅是角色的转换,更是能力的重塑。在学校,知识的积累有老师讲授,生活的消费有父母支持。进入工作岗位,在每项任务提交的倒计时中、在科室“三张责任清单”的分工里、在协助领导外出走访调研时,本领恐慌带来了无力感和迷茫感。记得初到工位,因为不懂业务、不熟流程、不懂急缓,总是蹑手蹑脚、如履薄冰,生怕一个疏忽就捅出大娄子。在部门领导和科室主任的鼓励式培养和指导下、在自我不断地尝试和请教中,“春笋”慢慢破土而出,逐渐枝繁叶茂。这个成长的过程,深刻体会到: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看家的好本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做到心里不慌,达到善做善成,逐步蜕变为“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廉洁勤奋、求实创新”的新时代组工干部。
选调札记:两载驻村脚沾泥 千钧使命砺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基石。”作为一名2023年入职的选调生,我深刻铭记总书记嘱托,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高家村完成了两年的驻村锻炼。这七百多个日夜,是褪去“书卷气”、浸染“泥土香”的蜕变历程,更是践行初心、服务群众、锤炼本领的宝贵课堂。
以脚步丈量民情,在融入中搭好“连心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基层这本厚重的书,唯有躬身翻阅,方能读懂真谛。初来日照,村情生疏,方言成为壁垒。我深知,叩开群众心扉,必须迈开双腿,扑下身子。我紧跟村“两委”成员步伐,脚步踏遍全村734户,厚厚的民情日志里,记满了医保咨询、纠纷苗头、商铺诉求、老人困境。犹记伊始,面对群众急切的发问,我常因专业本领不够而焦急万分。于是,我白天跟着村干部“泡”在群众家里,坐在炕头听心声、学“土话”,夜晚则埋头研读政策文件、梳理村情。从最初入户的局促客套,到路上相逢时乡亲们一句自然的“小路,家里坐坐”,我用脚步丈量、以真心换真情,搭好了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以实干破解瓶颈,在攻坚中锻造“硬脊梁”。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高家村依托紧靠中学小学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沿街租赁经济,但空置2400平方米商铺、占道经营等问题一度制约发展。我与村“两委”深入商户走访,立足“14400平方米沿街商铺”资源禀赋,提出“餐饮特色圈+便民市场”双轮驱动方案:一方面,挖掘物美价廉的熟食、羊肉、烧烤等餐饮资源,通过抖音直播、大众点评探店推广“苍蝇馆子”,打造特色消费圈;另一方面,联合行政执法秦楼支队整治私搭乱建、占道经营,延伸管理触角至背街小巷。同时,推动申请建设6000平方米便民市场,将“垃圾山”优化为“美丽角”,解决就业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收获了一致好评。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实际、敢啃硬骨头,才能把产业振兴的“施工图”变为群众增收的“实景画”。
以智治赋能减负,在破局中锻造“公开讲话”。“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常陷“小马拉大车”之困。在驻村实践中,我深度参与街道“秦楼·家”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基提优行动。着力构建“1+8+3”(一个“家”体系、八类党组织、三个服务群体)组织架构,链接商圈、楼宇、物业等资源,推动“红色业委会”“智慧网格”落地;积极学习运用“秦快办”智慧平台,推行“一岗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为基层赋能。在公墓改造、信访听证等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需要既守正又创新,既要传承“炕头议事”的温情,也要善用科技赋能提效。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启程。驻村两年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既要身入更要心至,既要实干也要巧干。我将始终牢记总书记对青年干部的殷切期望,把驻村收获转化为党建工作的动力,以更高站位、更实作风、更暖服务,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选调札记:我和我的xx
云卷云舒,岁月缱绻。当清晨的露珠轻抚温泉路畔的蒲公英,蓦然回首,我投身北京xx基层已逾一载。这一年,我完成了从懵懂青涩到成熟坚毅的成长跨越。从初入紫竹院街道的忐忑,到执法岗位上的历练,再到深入温泉村后的实践,我在xx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上,探寻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也更坚定了为基层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与xx初相逢,于街巷阡陌间筑起党群“连心桥”。“老百姓的感受在哪方面最强烈,大家一定不要忽视了。”xx区作为科教高地、文旅胜地,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入职之初,我便深刻领悟到密切联系群众是基层工作的制胜法宝。报到时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嘱托、同事们在紫竹院大街小巷问需于民的身影,如同一座座灯塔,为我这名选调新兵指引着方向。犹记得,在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中,我们在魏公街、民族大学西路、魏公村路等人潮熙攘的道路、耐心叮嘱商家“门前三包”事项,让市民“走得舒心”;深入食堂后厨,仔细检查燃气设备和垃圾清运台账,让食客“吃得放心”;深夜在工地一线,检查渣土苫盖、施工围挡和人员施工情况,让群众“睡得安心”。记不清制服被汗水浸透多少回、裤脚沾染多少尘土,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激励着我将个人理想融入xx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局。
与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