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源头预防
(二)整合多方资源
(三)强化数字赋能
(四)坚持法治引领
三、工作成效
(一)矛盾纠纷化解效能显著提升
(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精准有效
(三)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更加夯实
(四)公共法律服务满意度持续攀升
四、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力量源泉
(三)坚持系统整合是关键路径
(四)坚持法治思维是核心要义
XX街道“枫桥式司法所”建设经验介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XX街道司法所立足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职能,以创建“枫桥式司法所”为目标,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通过聚焦源头预防、整合多方资源、强化数字赋能、坚持法治引领,有效发挥了司法所在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群众中的前沿阵地作用,形成了一套具有XX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一、基本情况
XX街道位于XX区中心城区,下辖10个社区,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交织,老旧小区多,人员构成复杂,社会管理难度较大。近年来,各类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发、频发、类型多变的态势。面对新形势新挑战,XX街道司法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枫桥式司法所”建设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致力于将矛盾纠ม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源头预防,筑牢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线”
XX街道司法所坚持“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工作理念,将工作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的最末梢,力求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一是推动力量下沉,织密排查网络。司法所持续深化“警调衔接”工作机制,改变以往“下社区”的工作模式,联合辖区派出所在10个社区全面派驻专职人民调解员,与社区民警共同“驻社区”办公。调解员与社区网格员、楼栋长等力量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法治宣传、入户走访等工作,实现了对潜在风险隐患的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二是创新治理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针对辖区内人流密集的XX商业街区,司法所以街区警务室为依托,联合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共同探索运行“街区商铺积分制”治理模式。该制度鼓励商铺积极参与街区的治安防范、环境维护和纠纷调解等公共事务,对表现优异的商铺,由司法所协调相关单位,免费为其拍摄宣传视频并在街区中央的3D大屏上播放。目前,已有超过300家商铺积极参与,商户们将整个街区当作自己的“家”来共同守护,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体作用,实现了从政府“独角戏”到社会“大合唱”的深刻转变。
(二)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多元共治“一张调解网”
司法所积极推动矛盾纠纷溯源治理,主动整合各方优势资源,着力构建功能互补、运转高效的多元化解体系。
一是建立“三所一社区”联动机制。司法所牵头,联合辖区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以及社区,共同搭建了“三所一社区”的专业调解队伍。由XX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每周定期到派出所调解室坐班,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并协助调处复杂的民事纠纷。律师的加入,为人民调解工作注入了专业的法律支撑,调解员们在“于情”调和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当事人“于理”分析法律责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截至2025年10月,该机制已联动处理各类矛盾纠纷近400件,提供专业法律咨询200余次,成功调解疑难复杂纠纷150余件,将大量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二是发挥“法律顾问”专业优势。针对辖区矛盾纠纷类型多变的特点,司法所积极推动社区法律顾问深度参与基层矛盾调解工作。在调解过程中,法律顾问能够运用其专业知识,精准地向双方当事人解释相关法律法规,清晰地分析各自应享有的法律权益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效消除了群众因法律知识欠缺而产生的疑虑和对立情绪。
三是深化“多调联动”工作格局。司法所不断加强与其他平台的协同作战能力。加强“警调联动”,与派出所协同开展随警调解、现场调解,对大量民事纠纷和轻微治安案件就地化解;深化“诉调联动”,积极承接法院委派的诉前、诉中调解案件,减轻法院诉讼压力;做优“访调联动”,全力配合街道综治中心、12345便民服务平台等,为信访积案的化解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和调解支持。
(三)强化数字赋能,创新社区矫正“智慧化监管”
司法所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并重,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
一是实施“一人一策”精准矫正。截至2025年10月,XX街道司法所在册社区矫正对象共28名。司法所为每位矫正对象建立详细的电子档案,并组建由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矫正社工、社区干部和家庭成员组成的矫正小组。通过定期风险评估,为每人量身定制包含思想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