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刻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
二、牢牢盯住食品安全“关键点”
三、织密织牢食品安全“保障网”
在全市食品工作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食品工作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国务院和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精神,通报2021年以来全市食品安全及产业发展情况,总结交流食品监管和产业发展经验成效,分析研判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下一步全市食品安全及产业发展工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安全问题,小到家家户户的一日三餐,大到学校、医院、机关公共食堂,全到从田野地头到饭店餐桌的生产供应各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百分百安全。因为食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仅会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农业产业、食品工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仓储物流、服务消费等各领域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下面,我结合前面*同志通报的情况,重点围绕形势的把握、关键的环节和措施的落实,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时刻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以“零隐忍”的标准重整行装再出发
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食品安全工作职责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完善举措,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的来看,有这么五个特点:一是监管责任“实”。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市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方案》,部署了“十二大攻坚行动”,有效推动了县区政府和食安委成员单位监管责任落实,做到了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二是保障水平“高”。全年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特别是高效顺畅保障了药博会、马铃薯大会等大型节会的食品安全,为我们打造高质量、高品质的节会品牌和发展节会经济奠定了好基础。三是监管力度“大”。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食品风险防控机制全面落实,检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0万余家次,完成市级食品抽检近1万批次,抽检合格率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四是智慧监管“强”。目前,全市有3574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加入“*食安”APP智慧监管平台,应用率居全省第二,监管效能显著提高。五是品牌创建“多”。渭源成功命名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市累计创建5个县区(全省共创建46个县区),示范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从前面*同志的通报和平时掌握的情况看,我感觉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隐患难以杜绝。虽然我们抽检快检覆盖面和合格率走在全省前列,但市卫健委监测到食源性疾病突发案例时有发生,这说明检验检测还有遗漏,食品安全隐患常在。食品安全中1%的风险,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讲都是100%的不安全。二是进口冷链食品监管还有漏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已经追溯检查到不进总仓而直接进入流通和餐饮环节的“体外循环”情况,这还不排除有未能追溯的情况,增加了安全风险。三是基础监管力量比较薄弱。农村“智慧监管”覆盖面不高,部分乡镇市场监管所人员长期从事职责以外的工作,没有专职开展食品安全监管,有的乡镇市场监管所人员配备不足,日常监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监管容易出现漏洞。四是成员单位监管合力不足。部分单位“当官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落实不够到位,就农村食品监管的“昆仑”“清源”“净流”三大行动而言,相关部门间信息不共享,协同推进合力不够,行动成效大打折扣。五是“双安双创”进度缓慢。去年计划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的*和*,都没有如期完成创建任务,这个问题发人深省、发人深思。这些问题反映在职责上,反映在干部作风上,反映在工作落实上,就是问题改了又犯、隐患除了再现。比如,农村酒席等集体聚餐活动,一个乡镇一个人根本监管不过来,加之群众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像去年*县连儿湾乡发生的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问题也就带有了必然性,甚至还有酿成更大事故的风险。对于这些问题,各县区、各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必须以“零隐忍”的标准严格要求各自的工作,绝不能心存侥幸、麻痹大意。
二、牢牢盯住食品安全“关键点”,以“零缝隙”的要求强化合力抓重点
食品安全监管不仅仅是餐桌上的监管,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源头抓起,逐环节监管,全过程追溯。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起“大安全观”理念,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从种子到筷子、从源头到舌头全过程食品安全保障,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具体来说,就是坚守“一条底线”、管好“五个环节”。
——坚守“一条底线”,就是用“四个最严”要求,最大限度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底线。这条底线守不好,一个产品或一家餐馆出现问题,不仅仅影响个体的健康安全,还将影响一个行业或整个行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管好“五个环节”,就是紧紧抓住种养、生产、流通、供应、服务五个重点环节。
种养环节抓标准。这个环节是食品安全的源头环节,这个环节抓不好,不仅会对后面加工流通环节埋下隐患,而且也对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别是两个“三品一标”的创建带来硬伤。当前,全市种植业发展中,良种推广应用还没有品种面积的全覆盖,一些耕地土壤污染的问题,老百姓在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的问题依然存在,农产品的安全隐患还没有消除。养殖业上,圈舍环境污染、饲料添加剂过量等问题也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上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从源头上制约了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低而造成的。因此,农业农村、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大标准化种养殖规模,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土壤重金属污染、非法添加等问题,加大对农产品种养殖环节和网络销售禁用农药的监管,健全完善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管理,有效防范源头风险,把好食品安全第一道关。市环境保护局要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组织开展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切实净化产地环境。
生产环节抓责任。这个环节是农产品由原料转变为食品过程中确保安全的核心环节,也是确保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我们要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安全食品,就一定要紧紧抓住食品生产企业,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确保企业食品生产工艺安全、过程安全,产品安全。目前,我市现有300多家食品生产企业,他们的生产安全、产品安全都与人民生活、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但实事求是地讲,对这些企业的安全监管,有没有做到常态化、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