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与主要成效
(一)聚焦顶层设计
(二)深化体系改革
(三)创新服务模式
二、存在问题与深层分析
(一)数据共享壁垒尚未完全破除
(二)基层承接能力与改革要求存在差距
(三)改革举措宣传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
(四)标准化动态管理与长效机制仍需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与预期目标
(一)攻坚数据共享堵点
(二)强化基层能力建设
(三)构建多元宣传矩阵
(四)健全标准动态更新与评估机制
XX市XX局2025年度关于推进政务服务同质同标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聚焦解决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供给不均衡、标准不一致、体验有差异等深层次问题,本年度,XX市XX局牵头组织全市相关单位,扎实推进市域政务服务同质同标体系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全年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主要成效
2025年,全市上下紧扣“标准统一、流程优化、资源整合、监督有力”的工作主线,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转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办事体验感、获得感与满意度得到持续增强。
(一)聚焦顶层设计,筑牢同质同标制度根基
统一标准是实现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与基石。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市域内同一事项在不同地域、不同层级办理要素不一的问题,于年初启动了政务服务事项“三级十八统”标准化攻坚行动。此项行动组织了全市50个业务主管部门,全面对照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中的1620个事项,从事项认领环节入手,逐部门、逐事项开展精细化梳理与标准化改造。
历时九个多月的集中攻坚,全市系统性规范了政务服务事项的名称、编码、类型、依据、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环节、承诺时限等十八项核心办理要素。根据XX日报2025年11月6日发布的信息,通过此项工作,初步实现了市域范围内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的改革目标,从制度层面铲除了因标准不一导致的服务差异土壤,为后续各项优化改革举措的顺利实施,构建了坚实、可靠的基础框架。
(二)深化体系改革,驱动政务服务效能跃升
在夯实标准基础之上,改革重心向深化政务服务体系、提升运行效能拓展。各县(市、区)级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积极落地执行“审批印章集中管理”“办事易找人风险事项监管”等八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管理举措。这些举措直面基层审批服务的痛点与难点,通过权力集中、流程再造与风险管控,有效推动了政务服务供给侧的结构性优化。
改革成效通过一系列关键数据得以印证。全市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呈现出“两增、三减、两提升”的良好态势,即进驻事项数量与服务效能显著增加,审批窗口、派驻科室与前台人员大幅减少,审批效率与服务质量同步提升。具体来看,各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平均进驻事项由386项增加至534项,增幅达到38%;前台窗口服务人员总数从933人精简至513人,精简比例高达45%,减员增效的成果尤为突出。同时,全市170个县直部门的207个审批印章已完成集中备案与管理,从源头上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提升了审批行为的规范性与透明度。
(三)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市场主体办事体验
为打破行政层级与地理空间对服务资源的分割,全市大力推行“市区一体”的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市、区两级政务服务资源深度整合与业务流程系统重塑。在高新区等地试点推行的“市区同窗”业务模式,取得了良好反响。其中,涉及高新区的32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市级窗口统一受理、区级部门负责审批”的“市收区审”模式;同时,2个市直部门的25项高频事项也实现了“区级窗口便捷受理、市级部门在线审批”的“区收市审”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对行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投入最小化、效能最大化、体验最优化的“三效合一”目标。
与此同时,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对窗口设置进行了科学化、集约化改造。特别是针对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交通运输等市场主体关注度最高、业务关联性最强的重点领域,果断将原有的“分领域专窗”整合升级为“一窗式”综合受理窗口。此举有效减少了企业在不同窗口间“来回跑”的现象,提升了办事集成度。得益于此,目前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无差别综合受理率已达到94%,各县(市、区)中心平均达到90%,这两项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标志着全市政务服务便捷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存在问题与深层分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国内一流标准和市场主体日益增长的期盼,全市政务服务同质同标建设工作仍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与挑战。
(一)数据共享壁垒尚未完全破除,业务协同深度不足
尽管“三级十八统”工作统一了办事指南上的标准,但在后台的业务协同与数据流转层面,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现象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部分单位的自建业务系统与市级政务服务平台之间的数据接口标准不一、共享意愿不强,导致数据“通而不畅”,实时、全面的数据共享难以实现。这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部分已在A部门提交的电子化材料,在B部门办理关联业务时仍需重复提交,影响了“一网通办”的深度和“最多跑一次”的成色,也制约了“市区同窗”等模式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拓展。
(二)基层承接能力与改革要求存在差距,长效运行面临考验
前台窗口人员的大幅精简与“一窗通办”的全面推行,对窗口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后台审批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