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体做法
(一)思想引领
(二)制度护航
(三)行动落实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思想铸魂
(二)监督固本
(三)长效赋能
XXX集团作风建设专项整治项目结项报告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和《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深化国企改革的根本遵循。其中,作风建设被明确为推动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必须贯穿于改革发展全过程,以优良作风保障国家战略落地见效。
当前,XXX集团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阶段,但干部队伍中仍存在作风松散、执行不力、责任虚化等问题,个别单位重部署轻落实、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尚未根除,直接影响安全生产运行效率与管理决策执行力,制约了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今年以来,我针对这一问题,从小事抓起,从细节严控,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作风建设专项整顿。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取得了一定实效,警醒了一批干部,也处理了一些害群之马。按照省国资委要求,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具体做法
(一)思想引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一是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任务,牢牢把握国有企业“姓党属国”的政治属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将学习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列为党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首要议程,全年组织专题学习研讨28场次,实现中层以上干部全覆盖。
二是同步推进理论教育与警示教育双轮驱动,组织开展“作风建设大家谈”系列活动,面向全体干部职工征集意见建议346条,梳理归纳出共性问题17类,纳入整改清单逐项销号。建立“政治体检”机制,将干部在重大任务、关键时刻的表现纳入政治素质考察范畴,作为选拔任用重要依据。对17个基层党支部开展专项巡察,发现并整改作风类问题53项,整改完成率98%。
三是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公开接受监督;组织开展“沉浸式”警示教育12次,通过观看警示片、参观廉政基地、撰写反思材料等形式,强化底线思维。整治以来,信访举报量同比下降42%,基层员工对领导班子作风满意度由整治前的78%上升至95%,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二)制度护航,长效机制稳步构建
一是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围绕作风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系统梳理现行管理制度87项,废止过时制度5项,修订完善23项,新建《履职负面清单》《督查问责办法》《会议管理办法》等9项制度,初步构建起以《作风建设总体实施方案》为统领、“N”项配套制度协同发力的“1+N”制度体系。
二是创新推行“三单三查”工作机制,建立动态更新的问题清单、限时销号的任务清单、分级督办的责任清单;配套开展专项督查、交叉检查、随机抽查,形成闭环管理链条。开发上线“作风监督数字化平台”,接入会议管理、差旅报销、公务用车等15类业务系统数据,设置异常行为预警模型,累计识别并处置异常数据127条,预警准确率达89%。
三是组建由职工代表组成的“啄木鸟”作风观察员队伍,不定期开展暗访督导43次,发现问题线索62条,全部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制度执行成效显著:集团层面会议频次同比压缩30%,文件平均流转时间缩短50%,差旅费用同比下降18%,基层单位迎检负担减少60%,管理运行更加高效规范。
(三)行动落实,整治成效初步显现
一是聚焦安全生产、成本管控、服务保障等主责主业,组织实施“清风护航”专项行动,将抽象作风要求具化为“三必须三不准”行为准则——即:必须一线指挥、必须闭环管理、必须数据验效;不准推诿塞责、不准虚假整改、不准超标接待,推动作风建设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二是在井下生产系统全面推行“走动式管理”模式,明确规定矿级干部每月下井不少于8次、区队负责人每周不少于3次,并建立“发现问题—登记台账—限期整改—复查销号”全流程闭环机制,累计解决设备故障、流程堵点等问题217项,隐患整改率达100%。
三是组织开展“降本增效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各级干部主动挖潜增效。通过优化洗煤工艺参数、调整用电峰谷策略等措施,吨煤电耗降低3.2度,年节约电费支出达860万元。设立“作风曝光台”,定期通报履职不力典型案例9起,问责处理干部12人,在全集团形成有力震慑。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尽管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干部队伍整体风貌有所改观,但对照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职工群众期盼,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薄弱环节,亟需引起高度重视、深入剖析成因。
一是形式主义抬头现象突出。部分单位仍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惯性思维,会议多、材料多、留痕多,实际推进少、解决问题少、成果转化少。某生产部门月均召开各类会议十余次,但涉及安全隐患整改的内容多停留在口头汇报,缺乏实质性举措,最终导致一起皮带机保护装置失灵未及时处置,影响正常生产秩序。究其根源,既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也有考核导向偏移的因素——部分单位仍将开会次数、发文数量作为衡量工作力度的主要指标,忽视质量和实效,助长了“重形不重实”的不良风气。
二是官僚主义作风根深蒂固。少数领导干部脱离基层实际,习惯于“办公室决策”“电话指挥”,缺乏深入调研和民主协商,造成政策制定与执行脱节。如某矿区节能改造项目,管理层未经实地踏勘和技术论证,直接下达设备更换指令,结果所选型号与现场供电条件不匹配,不仅造成资金浪费,还引发一线员工不满。深层原因在于权力运行缺乏有效制衡,个别干部特权思想尚未彻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