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肯定实践成效:农村电商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一)赋能特色产业
(二)带动农民增收
(三)完善乡村服务
二、正视短板不足:农村电商发展仍面临“三大瓶颈”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二)主体能力有短板
(三)配套生态不完善
三、聚焦攻坚提升:推动农村电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一)聚焦“均衡发展”
(二)聚焦“主体培育”
(三)聚焦“生态构建”
在2025年全市‘发展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协商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各位委员: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产业兴旺,电商赋能。2025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农村电商作为连接农村生产端与城市消费端的重要纽带,已成为带动农产品上行、促进农民增收、完善乡村服务的核心力量。近年来,我市紧扣“电商进村、产品出山、农民增收”目标,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培育、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面临区域发展不均、配套支撑不足等问题。今天召开协商座谈会,就是要汇聚各方智慧,共商破解之道,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肯定实践成效:农村电商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近年来,全市上下以“建体系、育主体、拓市场”为主线,推动农村电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赋能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完善乡村服务上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80亿元,惠及农户12万户。
(一)赋能特色产业,打通农产品“出山通道”
农村电商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解农产品“销售难、溢价低”问题。我们聚焦全市15大类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路、打造品牌,让“土特产”变成“网销爆品”。一是“区域品牌+单品爆款”双轮驱动。打造“XX农品”区域公共品牌,整合茶叶、猕猴桃、食用菌等28个特色单品,制定标准化生产、包装、溯源体系,入驻电商平台企业达320家;培育“XX高山茶”“XX红心猕猴桃”等单品爆款,其中“XX高山茶”年线上销售额突破5亿元,较2023年增长40%,通过电商溢价使茶农每亩增收1200元。二是“直播带货+场景营销”多元拓市。建设市级农村电商直播基地3个、县级直播站点18个,培育“村播达人”230名,开展“助农直播”活动480场,单场最高销售额达800万元;创新“田间直播”“工厂溯源”场景,如在猕猴桃种植基地直播采摘过程,观看量超50万人次,带动当日销量突破10万斤,有效解决农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问题。三是“电商+文旅”融合发展。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推出“电商+民宿+农产品”套餐,游客线上预订民宿可同步购买当地特产,2025年上半年通过该模式带动农产品销售1.2亿元;打造“电商文旅示范村”12个,如XX县XX村通过电商推广手工竹编,结合乡村研学,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实现“卖产品”与“卖风景”双向增收。
(二)带动农民增收,培育乡村振兴“新主体”
我们坚持“电商惠民”导向,通过技能培训、政策扶持,推动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电商成为农民增收的“公开讲话”。一是培育“电商带头人”带动增收。实施“农村电商带头人培育计划”,选拔返乡青年、种养大户、村“两委”干部开展系统培训,全年培训1.2万人次,培育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的电商带头人156名;如XX县XX村返乡青年王某,通过电商销售家乡蜂蜜,年销售额达300万元,带动周边28户蜂农每户年均增收2.5万元。二是吸纳“留守劳动力”就近就业。农村电商产业链带动包装、仓储、物流等环节就业,全市电商相关就业岗位达2.8万个,其中吸纳农村留守妇女、老人等群体1.1万人;如XX镇电商产业园吸纳56名留守妇女从事农产品包装,人均月收入2800元,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三是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组建农村电商合作社45个,整合小农户分散种植的农产品,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如XX区XX合作社整合500户农户的蔬菜种植资源,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市区商超,使农户蔬菜售价提升30%,年均增收1.8万元,有效解决小农户“单打独斗”的市场弱势问题。
(三)完善乡村服务,构建电商发展“硬支撑”
基础设施是农村电商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聚焦物流、数字、服务三大基础设施,持续补短板、强弱项,为农村电商发展筑牢根基。一是织密“农村物流网络”。建成市级电商物流集散中心1个、县级分拨中心9个、乡镇物流站点126个、村级服务站830个,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物流全覆盖;推行“快递+客运”“快递+供销社”合作模式,解决偏远村物流难题,如XX县利用农村客运班车代运快递,使偏远村快递时效从5天缩短至2天,物流成本降低25%。二是夯实“数字基建底座”。推进农村宽带、5G网络全覆盖,全市农村宽带覆盖率达100%,5G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及85%的行政村;建设“农村电商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农产品销售数据、物流信息,为产销对接提供数据支撑,如通过平台分析发现“XX柑橘”在长三角地区销量增长快,及时引导农户扩大种植面积,2025年该品种增收8000万元。三是建强“电商服务体系”。在9个县(区)建成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提供开店指导、运营策划、品牌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年服务企业、农户3200余次;设立“电商维权服务站”,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2025年农产品电商投诉处理率达100%,满意度达96%,保障电商交易公平有序。
二、正视短板不足:农村电商发展仍面临“三大瓶颈”
对照乡村振兴对农村电商的更高要求,以及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我市农村电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主体能力有短板、配套生态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电商助农效能的充分发挥。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鸿沟”“山区短板”凸显
一是“山区与平原”差距明显。平原县(区)依托交通便利、产业集中优势,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如XX区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占全市40%,电商渗透率达65%;而3个山区县因交通不便、产业分散,线上销售额仅占全市15%,电商渗透率不足30%,部分偏远村仍存在“快递到乡不到村”“农产品运不出”问题,如XX县XX村农户需步行5公里到乡镇寄快递,物流成本占农产品售价的35%,远超平原地区(15%)。二是“产业与电商”匹配不足。平原地区形成“产业+电商”良性循环,如XX区蔬菜种植基地配套电商仓储、分拣中心,实现“采摘—包装—发货”当天完成;而山区县特色产业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如XX县中药材种植分散在200余个山头,难以形成批量供货,电商企业因“货源不稳定”不敢接单,全年因产业不匹配流失订单超2000万元。三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山区县电商基础设施投入大、效益低,如XX县投入800万元建设物流站点,但因订单量少,部分站点年均营收不足5万元,难以维持运营,目前已有6个村级服务站因亏损关闭,形成“建得起、用不起”的困境。
(二)主体能力有短板,“小散弱”问题制约发展质效
一是小农户“懂生产不懂运营”。多数农户缺乏电商运营、品牌营销、客户服务知识,如XX镇调查显示,80%的农户仅会简单使用微信朋友圈销售,不会操作电商平台、不会设计产品包装,导致农产品“好货卖不出好价”,如当地优质核桃因包装简陋,线上售价仅为品牌产品的1/3。二是小微企业“有热情缺实力”。全市农村电商企业中,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占比达75%,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人才短缺问题,如XX县某电商企业因缺乏资金建设冷链设施,生鲜产品损耗率达2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8%);多数企业仅能开展简单销售,无法进行产品研发、品牌打造,陷入“同质化竞争”,2025年因低价竞争导致利润下降的企业占比达45%。三是合作社“联而不紧”。部分农村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