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与突出问题
(一)就业创业类:包括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发布本地就业信息、扶持小微创业项目、开发公益性岗位
(二)养老服务类:包括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组织老年人健康讲座、提供上门助餐助洁服务
(三)子女教育类:包括开办“四点半课堂”、提供假期托管服务、引入优质教育资源
(四)医疗健康类:包括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五)基础设施类:包括保障电梯安全稳定运行、增设或规范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位、修复公共区域照明设施、建设休闲健身场地
(六)物业管理类:包括提升物业服务响应速度、公开公共收益收支明细、加强安保巡逻
(七)环境卫生类:包括及时清运生活垃圾、整治楼道乱堆乱放、规范宠物饲养行为
(八)安全保障类:包括完善消防设施与通道、升级小区视频监控系统、定期排查安全隐患
(九)文化生活类:包括组建文体兴趣社团、定期举办邻里节等社区活动、开放社区书屋和活动室
(十)邻里关系类:包括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搭建居民互助平台
(十一)权益保障类:包括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协助办理不动产权证等历史遗留问题
二、主要做法与治理成效
(一)筑强组织体系
(二)实施清单管理
(三)创新工作机制
(四)开展满意度测评
三、启示与思考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定盘星”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提升治理效能的“生命线”
(三)坚持系统化工程思维是整合治理资源的“公开讲话”
关于提升XX区安置小区治理水平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更新和重大项目建设催生了大量的安置小区。这类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数以万计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强调,要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深刻把握新时期安置小区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我们组成联合调研组,于2025年下半年,聚焦XX区内典型的安置小区,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专题调研。本次调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需求为中心,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安置小区治理面临的共性难题,系统梳理基层创新实践的有效做法,探索构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安置小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路径,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与突出问题
XX区作为中心城区,在近年来的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多个规模较大、人口集中的安置小区。这些小区居民构成多元,主要由原农村地区的失地农民、城市更新项目中的拆迁居民以及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组成,普遍呈现出“三多一少”的特征:老年人口多、失业待业人员多、特殊困难群体多,而具备稳定职业和收入的青壮年劳动力相对较少。这种特殊的人口结构,决定了群众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经深入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我们梳理出当前安置小区群众的核心需求,大体可归纳为11个大类、31项具体内容:
(一)就业创业类:包括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发布本地就业信息、扶持小微创业项目、开发公益性岗位。
(二)养老服务类:包括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组织老年人健康讲座、提供上门助餐助洁服务。
(三)子女教育类:包括开办“四点半课堂”、提供假期托管服务、引入优质教育资源。
(四)医疗健康类:包括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五)基础设施类:包括保障电梯安全稳定运行、增设或规范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位、修复公共区域照明设施、建设休闲健身场地。
(六)物业管理类:包括提升物业服务响应速度、公开公共收益收支明细、加强安保巡逻。
(七)环境卫生类:包括及时清运生活垃圾、整治楼道乱堆乱放、规范宠物饲养行为。
(八)安全保障类:包括完善消防设施与通道、升级小区视频监控系统、定期排查安全隐患。
(九)文化生活类:包括组建文体兴趣社团、定期举办邻里节等社区活动、开放社区书屋和活动室。
(十)邻里关系类:包括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搭建居民互助平台。
(十一)权益保障类:包括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协助办理不动产权证等历史遗留问题。
面对如此庞杂的需求清单,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显得力不从心。仅依靠社区居委会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唱独角戏”式的服务供给已无法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安置小区治理普遍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治理主体权责不清,服务供给“散”。在安置小区的治理实践中,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物业服务企业因收费率低、利润空间小,往往服务动力不足,服务标准不高,与居民矛盾频发。街道(镇)、社区与区直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和责任边界模糊地带,导致资源下沉不精准,面对群众的跨部门、综合性诉求时,易出现“九龙治水”或“三不管”的现象。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大量行政性事务,疲于应付,难以聚焦主责主业,导致服务供给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状态。
二是,硬件设施先天不足,功能配套“弱”。部分安置小区在规划建设之初标准不高,或因工期紧张、监管不到位,导致房屋质量、公共设施等方面存在诸多“先天病”。电梯故障频发、消防栓无水、停车位规划严重不足、绿化管养缺失、公共活动空间匮乏等问题较为普遍。这些硬件上的短板不仅降低了居民的居住品质,更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成为信访投诉的重灾区,也极大增加了后期治理和维护的成本与难度。
三是,居民融入进程缓慢,自治活力“低”。安置小区的居民从“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非一蹴而就,许多人仍保留着过去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较为淡薄。在社区公共事务中,“搭便车”心态普遍,参与意愿不高,导致业主委员会成立难、议事难、作用发挥难。邻里之间因生活习惯差异、公共空间占用等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情感联结较弱,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据统计,仅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区级信访平台收到的关于安置小区治理的各类投诉就高达130余起,居民自治活力的缺失是问题的深层根源。
二、主要做法与治理成效
面对上述挑战,XX镇党委、政府以群众需求为牵引,坚持党建引领,系统谋划,探索出了一套“组织重塑、清单管理、机制创新”的组合拳,有效破解了安置小区治理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筑强组织体系,打造治理“主心骨”
针对治理主体分散、合力不足的问题,XX镇从重塑组织架构入手,构建了一个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强大治理核心。
一是建立镇社会工作党委。由镇党委副书记兼任社会工作党委书记,整合民政、城管、综治、司法等相关部门力量,统筹全镇的基层治理、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改变了过去“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局面,形成了全镇“一盘棋”的领导核心。
二是推进社区党组织规范化运行。全面加强安置小区社区党总支(支部)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发挥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头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