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美乡村”建设现状
(一)聚焦产业兴旺
(二)聚焦生态宜居
(三)聚焦乡风文明
(四)聚焦治理有效
(五)聚焦生活富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还存在短板
(二)公共服务水平总体不够高
(三)人才储备不足
(四)乡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三、对策建议
(一)强基础重管理
(二)育品牌强动能
(三)聚要素增活力
(四)讲文明树新风
(五)强根基固堡垒
关于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XX大作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增强了信心决心。为全面掌握我市“和美乡村”建设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基层干部群众对“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要求和期盼,更好地服务市委、市政府决策,加快推进乡村振兴,7月15日,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3组全体学员,深入X县X乡X村、X镇X村,对“和美乡村”建设推进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打算等与村委成员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和美乡村”建设现状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开展“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按照“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对标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的建设目标,高位谋划、高点规划、高效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14个,X区实现乡村建设示范村全覆盖,X镇成功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镇;建成“和美乡村”26个,其中省级“和美乡村”3个。
(一)聚焦产业兴旺,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个,集中连片万亩规模化生产基地7个、千亩标准化生产基地36个、规模化苜蓿种植基地20万亩、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2个。X县、X区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朱王堡镇、X镇建成国家级产业强镇,X镇、X镇、X镇国家级产业强镇正在有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2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21家、家庭农场231家,链主企业带镇、龙头企业带村实现全覆盖。“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初步建立,培育“甘味”农产品品牌19个、“甘味金品”农产品品牌6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
(二)聚焦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画卷铺展。健全完善村庄规划,编制完成《X市市域村庄分类与布局规划(2021-2035年)》,将全市139个村庄进行分类布局,134个发展类行政村全部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18%,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6%,自然村(组)通硬化路达100%,5G网络覆盖率达87.5%、光网实现全覆盖。人居环境大力改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1344”行动和村庄清洁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垃圾生活处理机制,实现农村乡镇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清洁供暖全覆盖,统筹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三)聚焦乡风文明,文明新风吹入万家。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建成X县、X区新时代实践中心2个、乡镇(街道)实践所18个、村(社区)实践站182个,常态化开展“倡导勤俭节约、杜绝餐饮浪费”、“孝善宴”、“德润生日会”等文明实践活动。理论宣传深入民心,探索“N+宣讲”“N+传播”模式,打造“草根宣讲”“小板凳宣讲”“炕头宣讲”等理论宣讲品牌,在“田间地头”“炕头院落”常态化开展党的理论、政策法规等主题宣讲活动。移风易俗稳步推进,各村成立抵制高额彩礼志愿劝导队,常态化开展“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主题宣传活动,X县建立治理高价彩礼、精简酒席数量、倡导“婚事新办”、推行“丧事简办”等12条倡导性标准,X区探索实施“1234移风易俗工作法”、“理”出婚丧嫁娶新风尚等10项做法。
(四)聚焦治理有效,善治效能持续提升。平安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诉调、警调、访调“三调”对接,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各组调解小组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行“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建“三无”村48个、“三不”村136个,选树评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70个。“三治”融合成效明显,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命名全省村规民约先进村6个,打造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53个,法律顾问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深入推进“连心促振兴”1456工作法,党群面对面说事议事、心连心释疑解难,群众诉求办结率达到99.44%。
(五)聚焦生活富裕,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建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有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个、新型互助幸福院84个、村卫生室138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设置满足需求,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积极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依托零工市场、“X就业”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引导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助农增收项目入户工程、牛羊扩群增养行动、庭院经济等项目,为农村留守人员提供阶段性、临时性务工岗位,助力农民稳步增收。2024年,全市一产增加值33.77亿元、增速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59元、增速8%。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还存在短板。涉农企业规模小,缺少上规模特别是集团性、具有强大牵动力的龙头企业,且主要以生产类为主,深加工能力不足,农业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农产品以“初字号”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同质化明显,“散而乱、有而不强”的现象突出,缺少有影响力的精品产品。以产业强镇带动村组发展的效果不够明显,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造血”功能不强。
(二)公共服务水平总体不够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体上以政府直接供给为主,社会力量投入意愿不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途径和渠道较少。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旅游产品同质化,体验性不强,无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限,乡村医生整体年龄偏大,职业技能不高、后备人才匮乏。新型农村互助养老院运行经费不足,服务水平还需持续提升。
(三)人才储备不足。本土人才流失严重,农村户籍的大学生、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选择留在市区或其他城市发展,极少回流。外部人才引进困难,农村产业单一,薪资水平较低,发展空间受限,缺乏吸引力。乡土人才较少,“土专家”“田秀才”教育培养机制不健全,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非专职化村书记工作强度大、责任重,但薪资低、待遇难保障,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到村上工作,难以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乡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农民增收、乡村治理、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