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奠定乡村文化新基调
(二)打造乡风文明新业态
(三)搭建乡村文化服务新平台
(四)丰富乡村文化旅游新品牌
(五)探索乡村文化建设新路径
二、存在问题
(一)乡村文化引领乏力
(二)乡村文化品牌欠缺
(三)乡村文化形式单一
(四)乡村文化质量不高
(五)乡村文化塑造不够
(六)乡村文化人才匮乏
(七)乡村文化数字化程度低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乡村文化引领
(二)进一步筑牢乡村文化阵地
(三)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
(四)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品质
(五)进一步优化乡村文化供给
(六)进一步创新乡村文化样式
(七)进一步发挥数字赋能优势
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调研报告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举措,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助推X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X区人大常委会按照深入开展大调研和“四下基层”工作要求,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X镇、X镇、X镇、X镇等地走访乡村振兴点15个,同区文化旅游委、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区乡村振兴局等相关单位集中座谈,与30多名乡村振兴人才面对面交流,随机电话访问100多名当地村民,专题征求部分区人大代表意见,对全区关于乡村文化振兴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乡村要振兴,文化当先行。近年来,X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在区委坚强领导下,区人民政府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全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奠定乡村文化新基调。加强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文明实践活动。依托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0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惠农便民政策。组织农村党支部书记、“草根名嘴”“百姓宣讲员”带头讲理论、讲民生、讲文明,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记领袖嘱托、忆峥嵘岁月、晒幸福生活、倡文明乡风,有效深化了基层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二)打造乡风文明新业态。加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完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双江镇、市级文化名镇X镇及6处历史建筑的保护规划编制。改建23个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补齐了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建成X市首个家风教育基地—双江镇“和美X、家育清风”主题展览馆、家风主题公园等一批家风家教场所。通过建立道德评议会、善行义举榜,选树了一批“X好人”“道德模范”,形成家庭比孝顺、邻里比和睦、勤劳比致富、环境比卫生、言行比文明的良好道德风尚。全区现有全国文明村镇3个,市级文明村镇9个,区级以上文明镇、村占比分别达到85%、73%。
(三)搭建乡村文化服务新平台。多点布局文化馆分馆和图书馆分馆,实现23个镇街分馆全覆盖,同步建成农家书屋208个,有效缓解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的问题。建成X镇X村等一批乡情馆,展现了农耕文化。多渠道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流动文化进基层活动600余场,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300余场次、“喜迎XX大”美术书法线上展览等数字平台线上活动137场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志愿服务200余次、农村普法宣传40余次。设立X文学艺术奖,创作歌曲《X》等文艺精品100余个,分别在国家级、市级刊物发表作品44件、100余件。
(四)丰富乡村文化旅游新品牌。创建了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X市乡村文化乐园、X市涪江旅游度假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旅游品牌等一批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出双江古镇、陈抟故里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中,X古镇获评全国非遗旅游小镇,入选“全国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X镇X廉洁文化教育基地、X镇“四知尚廉”廉洁文化教育基地获评X市廉洁文化示范基地。举办首届X汽车场地越野赛、滨江田园彩虹泡泡跑等19个特色品牌赛事,推出“春季赏花游”“红色研学游”“历史人文游”“涪江风情游”“乡村田园游”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3条,发展星级农家乐56家,建设共享农庄(场)近100个,年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X首次上榜春节假日最热目的地城市。
(五)探索乡村文化建设新路径。全面推进农科城、新农城建设,探索打造乡村文化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新样板。引进阿里、腾讯、奇安信等数字企业,丰富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聚力推动农科城成为集成、展示和示范数字文化和数字农业的窗口;紧扣“小书院、大文化”发展理念,创新打造X果蔬书院,建成汉字起源全息沙盘,从汉字起源的角度诠释中国古代耕读文化,填补了国内关于汉字起源实景展示的空白。建成投用X博物馆,将体育公园、蔬菜公园、健身广场等文化阵地串连起来,形成标识多、种类丰富的乡村文化新链条。布局完善农家书屋、共享农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等文化场所,畅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成多利农庄、阡陌花香、伙食团院子、“大佛十二院”、幸福街花儿巷等农文旅项目,集中展示农耕文化。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X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乡村文化引领乏力。一是感召力不够。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不够贴近实际、不够与时俱进,缺乏感召力。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成效不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X的生动实践不足,具有辨识度的理论成果较少。二是吸引力不强。乡村文化供需之间不匹配,没有触及新时代背景下农民群众文化供给的痛点,对村民没有吸引力,也为一些非法组织的活动提供了空间和机会。比如,市委巡视反馈意见指出,X区基层宗教工作薄弱,13个镇街宗教场所关停后出现反弹,民间信仰场所管理缺位。三是认同度不高。由于大部分村民思想观念守旧,对乡村文化生活的概念认知模糊,对乡村文化发展认同感较低。对世代传承下来的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角色认同、情感认同等逐渐递减。
(二)乡村文化品牌欠缺。一是挖掘不深。没有挖掘出乡村文化的内涵,没有理清楚其中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演进发展脉络,更没有激活出乡村历史文化的基因。二是产业滞后。乡村文化产业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文化企业规模较小,普遍面临盈利模式不稳定、生命周期短、可持续发展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全区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仅31个,国有文化企业主业不突出,特色文旅产品市场化水平较低。2023年全区文化产业产值仅占GDP2%左右,低于全市1.85个百分点。三是品牌不响。独具本地乡土特色的文化品牌较少,缺乏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特色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品牌推介、品牌开拓、品牌提升等领域从业人员较少,影响力不大,品牌不够响亮。
(三)乡村文化形式单一。一是文化氛围不浓。送电影下乡、送演出进基层等文艺活动较少,没有在农村地区形成常态化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工作机制和风俗习惯。二是文化投入不够。在营造文化氛围、建设文化场馆、开设文化活动等方面投入不够,没有形成固定的文化投入机制。部分镇街底子薄、基础差,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每万人公共文化阵地959平方米,在主城都市区中靠后。三是参与意识不强。大多数人对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不感兴趣,参与热情不高。老年人主要娱乐方式仍是闲聊、打牌、打麻将、看电视;少量在家的年轻人主要靠上网玩游戏、玩微信、刷抖音打发时间;部分中老年妇女热衷于跳坝坝舞。
(四)乡村文化质量不高。一是产品供给不对路。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对送电影、送戏下乡等活动需求不大。二是阵地利用不理想。部分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接地气,闲置率较高,未达到应有效果。部分农家书屋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配置给村上的体育器材、文体设施甚至未拆封,长期堆放在村委会办公楼内。三是文艺作品较少。缺少有创意的文创产品,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部分农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只重视“颜值”,不注重文化内涵的现象。反映X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的优秀本土作品较少,文艺刊物影响力较弱。
(五)乡村文化塑造不够。一是文化提炼不精。部分镇村对乡村资源进行简单化利用,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提炼,导致千村一面,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二是资源保护不够。一些镇村对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古寨迹、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保护力度不够。部分传统村落由于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远的地区,破败严重,处于老龄化、空巢化自然性颓废状态,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三是文化传承较难。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观念逐渐淡化,一部分传承人常年在外,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由于部分传统文化学习难度高、没有经济效益等原因,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六)乡村文化人才匮乏。一是人才总量不足。部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人才队伍不足。农村大量人员向城镇转移,农村文化人才匮乏。乡村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不健全,存在“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境。二是队伍素质不高。现有乡村文化人才整体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知识面较窄,对新事物、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