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一)数字经济总体来势看好
(二)X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三)X数据采集共享稳步推进
(四)X示范区域发展初见成效
二、存在的短板和困难
(一)X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二)X数字产业基础薄弱
(三)X数据支撑能力不强
(四)X产业发展规划滞后
(五)X准入门槛成本较高
(六)X数字经济人才短缺
三、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议
(一)X强化宣传推动
(二)X高位统筹推进
(三)X找准发展定位
(四)X深入优化整合
(五)X多管齐下发力
关于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已进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的“四化”协同发展新阶段,并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带动经济复苏的关键抓手,是引领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是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和生产力。“十四五”规划和 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面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谁把握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就掌握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今年3 月,根据市政府朱健市长的指示精神和《2021年度市政协协商与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市政协由X主席挂帅出征、亲自安排部署、亲自调研指导、亲自提出思路,X副主席参与,市政协经科外事委组织市相关部门单位及专家学者组成课题调研组,深入全市相关单位、园区和企业调查研究,并前往X市、X市、X市等地考察学习,较为全面掌握了情况、摸清了家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一)数字经济总体来势看好。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已连续 3 年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全国 97 位、全省第 2 位)。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总量约 877 亿元,占 GDP比重约 25%,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约为 175 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约为 702 亿元。数字产业化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36 家,实现产值 120 亿元;电信业有规模以上企业 14 家,实现产值 44.7 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规模以上企业 22 家,实现产值 7.5 亿元;互联网行业有规模以上企业 10 家,实现产值 2.7 亿元。产业数字化方面,目前我市在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上云上平台等领域均有突破,产业生态欣欣向荣。
(二)X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我市是X省互联网枢纽中心,也是全国骨干互联网 32个一级节点城市之一,总带宽达到 16330G,本地地域出口带宽达 6400G。自 2014 年以来,我市投入 8 个多亿打造“数字X”及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去年全市建成并开通5G 基站 1930 个,基本实现城区和各县市区主城区 5G 网络全覆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及应用场景等均有了长足发展,我市“5G+工业互联网”在特变电工、工业富联智造谷、金杯电工等多个企业实现应用,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推广。
(三)X数据采集共享稳步推进。目前,我市已完成 23 个部门的信息资源目录梳理和数据采集,并与国家 8 个部委有 32 个数据接口,汇聚数据 10 亿余条。同时,我市已被列入省内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试点城市,国、省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将优先为试点城市提供数据落地和系统对接。
(四)X示范区域发展初见成效。投资近 100 亿,打造以数字经济创新引领的全长 23 公里,两厢覆盖面积 50 平方公里的X大道数字经济走廊,布局45 个数字产业园区。目前已有湘南湘西高新软件产业园、高新电商产业园、颐高数字产业园等17 个产业园区竣工并陆续投入使用,引进了华为、中兴、腾讯、博思软件、科大讯飞等30 余家数字经济引领型企业,汇聚了 860 个数字经济成长型企业,落地数字经济重大产业项目18 个。今年又成立了 30 亿数字经济母基金,并获得国开行、农发行 50 亿元的数字经济发展贷款,与华融湘江银行合作发行了 20亿元 “双创债券”。这些资金的注入,将为X大道数字经济走廊的腾飞插上强劲的翅膀。祝融学院、大数据科技传播与应用高峰论坛及社交电商X峰会等,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均步入发展“快车道”。
二、存在的短板和困难
来近年,我市数字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突破,但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和现代产业强市目标还不相匹配,存在短板和不足。
(一)X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发展意识不强。数字经济是典型的新经济,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部分干部群众以及企业主体对数字经济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有的认为发展数字经济是新鲜事物,投入大、周期长、成效不明显,只适合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中小城市没有发展的必要。另一方面,有的对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什么是数字经济、如何发展数字经济、如何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还停留在粗浅的体会和模糊的概念上,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缺乏明晰的发展思路,以致发展数字经济的意识不强。
(二)X数字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质量不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尚处于起步阶段。大企业、大项目产业配套带动能力较弱,缺乏新兴领军企业、龙头企业。数字产业发展不集聚、主导方向不突出,如软件产业总体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难以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形成区域产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我市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度不高,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十分突出,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薄弱。
(三)X数据支撑能力不强,深度结合不够。一是数据归集不充实。全市目前仅归集数据10 亿条,远不能支撑智慧政务、城市治理、数字乡村三大应用,且数据格式不一,导致数据资源清洗难度大,对关键信息的抽取、关联、挖掘、分析无法实现。全市还有接近一半的行业部门没有将各自的信息资源落地到政务大数据中心,如公安的户籍数据、人像比对数据、人社的社保数据、民政的婚姻数据、法院的执行数据、教育的基础教育数据、交通的城市部件数据等。二是数据更新不及时。政府部门数据开放共享和整合利用水平不高,分散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如存量数据没有电子化,因而无法共享;结构化数据占比较高,没有及时更新,无法正常使用。三是数据应用不充分。工业互联网发展上,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技术能力不足,难以发挥标准化、低成本、广覆盖的支撑优势。大数据与民生领域结合不够紧密,为社会公益、医疗健康、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方面提供决策服务还不足。
(四)X产业发展规划滞后,政策体系不优。目前,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缺乏整体的规划引领,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迟迟没有敲定,发展数字经济的目标定位、重点任务、项目布局不够明确。同时,与其相配套的系列政策措施、评估机制、考核办法等暂未出台。特别是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扶植、激励政策,制约了数字经济大招商、招大商。
(五)X准入门槛成本较高,企业转型不多。因信息化投入的回报周期较长(平均需要 3-10年)、转换成本较高、试错成本较大,许多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资金缺乏、数字化人才短缺、基础薄弱以及转型契合度不确定等诸多困难与挑战,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智能化改造意愿不强,绝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水平低。
(六)X数字经济人才短缺,吸附能力不大。数字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当前,数字经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