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贯彻落实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调研报告VIP免费

提纲:

一、探索科学治理“黄沙披绿”

二、治理“对症下药”治沉疴

三、发展治理任重道远

关于贯彻落实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调研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毗邻八省区,草原和森林面积占全国的22%7%,水面、湿地面积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生态环境脆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从盲目治沙到科学治沙,从分散治理到统一规划,从土法造林到工程化作业、产业化治沙,库布其人一代接着一代干,成功找到一条治理沙漠的科学之路。今天,区域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内蒙古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一、探索科学治理“黄沙披绿”,产业转型“点沙成金”

2017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指出,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沙漠腹地风蚀沙埋严重,一度被视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30多年的治理,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绿进沙退,大漠变绿洲的奇迹,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之路,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经济示范区”。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古老的歌谣唱出库布其过去的真实写照。1997年,位于沙漠腹地的杭锦旗开始探索修建穿沙公路,作为典型干旱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0倍,建设难度无法想象。

针对千辛万苦修好的公路随之就被沙土掩埋的境况,库布其人探索“栽死的、种活的、养绿的”的修路方案:在道路两旁栽下干沙柳、玉米秸秆等来设置沙障、固定流动沙丘、防止沙淹公路;在被固定的沙丘上种下牧草和低矮灌木,通过悉心养护让道路两侧绿起来。在以“政府主导,干部群众和企业出钱出力,全民参与”的模式下打响了一场治沙大会战,吹响了治理库布其沙漠阵地战的号角。

1997年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至今,杭锦旗修建的重点穿沙公路共6条,总里程达900多公里。实践证明,穿沙公路不仅改善了交通,公路两侧设置的沙障,公路沿线的飞播造林,控制了流动沙漠面积。然而,修建穿沙公路只是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的创新举措之一。

多年来,当地结合沙漠化土地类型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使用“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方式进行科学治理,即沙漠的周边被连绵的人工林紧紧锁住,中间则用方格沙障固定沙丘,为飞机播种人工植苗创造条件。同时,逐步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

与此同时,为了让治理效果可持续,当地坚持用产业化的思路,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积极推广“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人从单纯的生态建设,向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探索“点沙成金”、绿富同兴的奥秘。达拉特旗官井村曾是有名的“穷沙窝子”,沙地变成了良田,多家企业看中这里的发展前景,纷纷投资产业。2013年,村民们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销售沙柳苗条,2017年收入12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1.2万元,成了小康村。

生态环境日趋友好也推动了当地沙漠旅游业发展。近10年,库布其生态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560万人次,实现收入61.2亿元。不仅如此,库布其治沙市场主体正依托数十年治沙绿化增汇和光伏发电减排的“双向碳中和”实践成果和科技创新经验,积极探索“治沙生态一光伏发电一电解水制氢一绿色化工”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仅走进浑善达克、乌兰布和、腾格里、塔克拉玛干等各大沙漠沙地,还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治沙开出“中国药方”。

二、治理“对症下药”治沉疴,“一湖两海”现生机

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是内蒙古的三大淡水湖,如三颗明珠镶嵌在北方大地上,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

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的岱海是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国家重要湿地之一。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岱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0世纪50年代200平方公里的湖面,目前萎缩至50余平方公里。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保护治理岱海,推动由“一湖治理”向流域治理,“内治”向“内治外引”、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传统治理向科学治理转变。2020年以来,岱海萎缩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质、生态系统开始改善。

在岱海治理中,当地结合实际,精准施策,推动实行工业零取水,耕地“水改旱”的措施。位于岱海南岸,拥有4台发电机组的大型火电厂每年需要从岱海取水1100多万吨,并将冷却水直排岱海。

20174月,该电厂实施发电机组改革升级项目,随后实现向岱海零取水。几年来,凉城县对湖周边的21万亩水浇地实施“水改旱”,推进农业节水。凉城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张泽介绍,对岱海沿岸耕地实行“水改旱”,每年可减少使用化肥420吨、农药6吨、地膜210吨,大大减少岱海的面源污染。在“水改旱”等农业控水措施基础上,推广使用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既能缓解农业与岱海争水,又带动种植业升级、农民增收。

2020年起,岱海治理由“一湖治理”升级为流域治理,实施22条入湖河流沿线绿化、水保等工程,改善水质和水循环。为确保治标又治本,岱海治理由“内治”向“内治外引”转变。20205月,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从托克托县境内的黄河干流取水,输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关于贯彻落实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调研报告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