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问题导向
(一)信息工程市场特点导致围猎多发
1.垄断地位强
2.工程利润高
3.供需不平衡
(二)权力监督和制约缺失导致权力滥用
1.监管模式落后
2.管理制度滞后
3.廉政风险点隐蔽
(三)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导致腐败易发
1.干部培养不到位
2.干部交流不畅通
3.用工形式不规范
二、加大监督力度
(一)以强化廉政教育为基础
1.在教育对象上强调重点
2.在教育形式上寻求创新
3.在教育内容上注重结合
(二)以强化制度建设为关键
1.管理制度有效化
2.廉政交底公开化
3.管理手段信息化
(三)以健全责任清单为抓手
1.建立背书制度
2.紧盯决策事项
3.严格失责追究
(四)以干部队伍培养为手段
1.抓好后备干部的选拔
2.要强化后备干部的考察
3.创新后备干部使用途径
(五)以内外监督为抓手
1.强化巡纪上下联动
2.强化案后问题整治
3.强化纪审协调共商
信息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调研报告
企业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正处于改革创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长期以来,企业在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定岗定编、干部选配、教育培养等方面受制于传统模式限制,企业防控风险的能力与发展的要求存在诸多不适应不匹配的地方。特别是在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进程中,新站新线、既有站信息化改造工程等项目呈现逐年增多、交付工期紧、资金投入密集等特点,腐败问题也随之多发,作案方式大都隐蔽性强,且涉及项目多、时间跨度长、累积金额大。坚持严的工作主基调,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加大对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监督力度,着力在预防中构建廉政风险控制长效机制,既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坚持问题导向,在案件教训中找准信息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成因
从近年来查处的信息工程领域的腐败典型案件看,信息工程领域的违规违纪甚至违法问题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究其问题及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工程市场特点导致围猎多发
1.垄断地位强。信息化建设工程大多由非运输企业承担,背靠庞大的资本市场,资源富集、资金密集,信息工程建设项目多、物资采购频率高,市场化、多元化经营模式拓展延伸迅速,发生“靠路吃路”、设租寻租、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问题的廉政风险不断增大。
2.工程利润高。信息工程建设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买卖交换过程,施工工艺要求复杂,有的还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系统工程,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较传统的粗放型的行业,利润率更为诱人。工程建设涉及工程招投标、资金使用、物资采购等多个环节,且大多属重要敏感事项。
3.供需不平衡。信息工程领域项目招标和物资采购大多存在工期短、招标采购时间仓促、供应商扎堆的特点,在“粥少僧多”的供需紧张矛盾下,不少投标单位和供应商不得不在招投标过程中施展浑身解术,利用“市场潜规则”进行渗透拉拢。一些领导干部和专业管理人员抵挡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有的利用职务影响充当了“说客”,有的甘愿鞍前马后充当“马仔”,直到深陷违法犯罪的泥潭。
(二)权力监督和制约缺失导致权力滥用
1.监管模式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工程建设项目种类日益增多、数量也大幅增加,订单小至几万、十几万,大到几百万、上千万,且信息工程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也在快速更新迭代中,传统的监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其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近年来,随着铁路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机构的重组和变革加快,一定程度上出现管理缺位的现象。
2.管理制度滞后。近年来,针对信息工程建设领域的廉政风险防范,上海局集团公司先后出台了《工程建设领域领导人员从业行为准则》《领导干部不得插手干预工程建设承诺》以及经营管理问责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对违规违纪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划出了职业底线和纪律红线。但实践运用中,这些制度存在三个缺陷:首先是规定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适用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其次,这些制度往往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缺乏对腐败行为的预防、控制等具体措施;最后,制度中规定的惩罚机制缺乏约束力,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担心查处案件会影响到上级对本单位绩效考核,往往会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和做法,给违纪人员带来放松的心理。管理制度的缺失严重影响公司化治理,权力运行得不到有效制衡,重要敏感事项缺乏预警控制机制,从而造成腐败问题多发。
3.廉政风险点隐蔽。信息工程大都是大基建或运输主业更改配套项目,相对传统工程因其体量规模总体较小,长期以来很难被各方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信息工程大都为基建配套或更新改造附属工程,有的新站新线大都较为偏远,实时监督难度大且容易缺位;有的施工项目为高精尖的新科技产品,传统的监管的手段难以触及。从近年来查处的信息系统个别党员管理人员腐败案件可以看出,此类案件存在隐蔽性强、反复发生、金额较大的特点,且“小官大贪”现象较为突出。此外,信息工程领域很多项目比传统基建工程复杂,工程估价较为困难,除非具有信息工程领域的专业背景,否则很难察觉到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廉政风险。
(三)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导致腐败易发
1.干部培养不到位。一方面,信息工程领域专业性较强,专业管理人员多为理工科背景出身的技术人才,业绩考核和职务晋升等往往偏重于个人工作业绩和专业能力的积累,缺乏对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等的学习,不同程度存在“重业务轻思想、重效益轻管理、重技术轻廉政”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综合人员大都对信息工程市场外部环境了解甚少,监管能力较弱经验缺乏,加之企业在培养既懂业务、又会监督的综合性人才队伍方面周期较长,干部青黄不接的现象长期得不到缓解,管理人员整体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一直存在。
2.干部交流不畅通。受到专业、政策、环境等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干部交流不畅通的瓶颈难以突破。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关键管理人员在同一个单位、同一岗位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更迭迟滞。这不仅造成干部工作经历单一、综合知识匮乏,还会导致出现利益小团体、经营决策“一言堂”、一个部门一个人“说了算”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3.用工形式不规范。企业用工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一些铁路企业中,劳务用工占比倒挂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关键岗位长期由劳务派遣工担任技术骨干。这些人员由于是非正式职工,在低薪水、高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不但对身边的腐败现象往往唯命是从,而且其工作的稳定性相对正式职工较差,流动性较强,面对金钱诱惑时,更容易放松思想警惕,造成底线失守,行为失范,最终走上违法违纪道路。
二、加大监督力度,着力在预防中构建廉政风险控制长效机制
(一)以强化廉政教育为基础,从思想上做好防范
1.在教育对象上强调重点。坚持以党员、干部、关键岗位人员为重点,以典型案例和党纪法规为教材,开展经常性廉政学习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增强廉洁守纪的行动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