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村书记履职管理的背景
(一)村书记队伍结构分析
1.年龄结构情况
2.任职年限情况
3.学历结构情况
4.来源结构情况
5.带富能力情况
(二)村书记作用发挥与存在问题
1.有压力但动力不足
2.有岗位但作为不易
3.有监管但严管不够
二、加强村书记履职管理的主要做法
1.工作任务清单化
2.评价方式多元化
3.结果运用制度化
三、加强村书记履职管理的主要成效
1.月清月结
2.奖先惩后
3.三方同责
四、几点启示
村书记队伍管理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村书记队伍建设,完善履职管理机制,创新实践载体,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加强村书记履职管理的背景
(一)村书记队伍结构分析。
1.年龄结构情况。全市194个村,共有194名村书记,35岁及以下的18人,仅占9.3%;36-45岁的30人,占15.4%;46-55岁的101人,占52.1%;56-60岁的39人,占20.1%;60岁以上的有6人,占3.1%。
2.任职年限情况。现任194名村书记中,任职5年以下的110人,占56.7%;任职5-10年的47人,占24.2%;任职11-20年的28人,占14.5%;任职20年以上的9人,占4.6%。
3.学历结构情况。现任194名村书记中,初中学历63人,占32.5%;高中或中专80人,占41.2%;大专及以上学历51人,仅占26.3%。
4.来源结构情况。现任村书记从本村副职中选任的占较大比重,有125人,占64.4%,从致富能手或专业大户、企业负责人中选任的有24人,占12.4%。第九届村“两委”换届以来,因原任村书记离职,上级党委任命村书记61人,占31.4%。
5.带富能力情况。从统计情况来看,现任村书记个人或家庭没有发展任何产业的有39人,占20.1%,以种植业为主要发展产业的有91人,占46.9%。现任村书记中,有98人领办或创办了专业合作社,占比50.5%。
(二)村书记作用发挥与存在问题。
村书记既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又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头雁”,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新时代农村工作的新目标、新形势、新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有五不”:
1. 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村支部书记任务较重,精准扶贫、计划生育、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都要靠村支部书记来落实,工作千头万绪,考核检查项目10余项,但是由于考核缺乏针对性,考核方式单一,体现不了村情特色,导致考核走过场,考核结果也难以运用,长此以往导致村书记工作失去动力,疲于应付,不愿创造性的去开展工作,工作成效也难以提升。
2. 有岗位但作为不易。总体上看村支部书记都有干事创业的抱负,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使得大部分村支部书记在其位,却难有大作为。一是资源不足不能为。部分村自然条件差,资源稀缺;部分村由于历史原因“三资”流失严重,既缺少资产、资源也没有资金,发展集体经济如无米之炊。二是能力不强不善为。村支部书记队伍年龄总体偏大,学历总体不高,思想较为保守,加之事务繁忙,既不能带头致富,也难以带领群众致富。部分村支部书记缺少法纪意识,认为集体资金只要自己不贪不占就可以挪做他用,因此触犯法纪。
3. 有监管但严管不够。虽然村务公开制度实行了很多年,各村均有村务监督委员会,但是管而不严,效果不尽人意。一是难以监督。由于村务公开事项多,加之个别公开事项不够精细,群众也受文化水平限制,难以监督。二是不愿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本身是在村两委领导下的群众自我监督,其成员即没有工资待遇,也没有补助,不愿监督。三是管而不严。由于村支部书记后备人选储备不足,导致部分乡镇党委在村支部书记的管理上缺少动真碰硬的精神,对一些小错误和苗头性问题多是内部处理、点到为止,没有做到真管真严。
二、加强村书记履职管理的主要做法
1.工作任务清单化,干有方向、做有标准。村书记每月做什么?任务清单就是指挥棒。乡镇党委通过每月初印发的工作清单,让村书记干有方向,做有标准。围绕中心划重点。各乡镇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治任务,以抓党建促脱贫为主要抓手,把精准扶贫、基层党建整市推进等工作作为村书记年度核心工作任务,纳入“述职评议”的主要内容,确保工作重点突出,目标方向明确。细化清单指路子。为了抓好工作落实,各乡镇根据市委、市政府每月重点工作安排,结合扶贫工作调度会安排部署,条目式列出当月需要完成的工作清单下发到村,每月重点干什么一目了然。有了这个指挥棒,村书记和市、镇驻村干部“足印农家”户户走到,扶贫工作责任明、措施实;“领头雁”队伍建设、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村集体经济达标等基层党建工作重点突出、齐头并进。对标对表抓落实。对一些需要长期坚持开展和有时间要求的工作,各地明确时间节点和进度要求,按百分比明确每个月要完成的进度,比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通村公路“补短板”、易迁房拆旧入新等工作,每月都要求有新进度,并且把群众满意率作为衡量工作完成质量的重要指标,确保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2.评价方式多元化,实地查看、听取民意。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采取现场检查、述职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村书记每个月工作完成质效进行准确的评价。专班实地查核。各乡镇抽调人员组成固定专班,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坚持同一专班、同一标准,采取实地查看、调阅资料、群众座谈等方式,深入各村对照任务清单,对当月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涉及精准扶贫内容的,参照精准扶贫国检、省检标准,按不低于30%的比例开展评估,当场打分并列出负面清单。会议述职测评。实地检查后,各乡镇组织召开述职测评大会,村书记在会上围绕精准扶贫、基层党建等内容述当月工作成效、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述下一步工作打算与措施,并由乡镇班子成员、村书记、驻村工作团副团长、“第一书记”根据述职情况进行现场测评打分。综合评价通报。根据检查和测评情况,突出群众满意度在测评中的比重,按照实地检查得分占90%,会议述职测评得分占10%的比例,计算综合得分,在述职大会上当场排名通报,并逐村下发问题清单,限期整改落实到位。
3.结果运用制度化,奖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