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现状
(一)银行业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二)农村金融供给不充分且不平衡
1.非银金融机构依旧难下乡
2.城乡差距依然明显
3.县域农商行贷款增速放缓
4.农贷“精英俘获”现象加剧
(三)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户金融认知有限
2.原因分析
三、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面临的问题
(一)机制分析
1.理论分析
2.实际应用分析
(二)面临问题
1.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
2.数据质量与整合不佳
3.产业化程度有限
4.传统农业生产不确定性高
5.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不足
四、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二)整合现有数据资源
(三)积极引导乡村产业发展
(四)构建乡村多元金融体系
(五)引导村民正确认识金融杠杆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问题及对策基于若干地市的调查分析
一、引言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但目前该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用构建难题始终制约着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加之农村地区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和需求主体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导致农村金融长期缺位。近年来,金融科技因能缓解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解决金融服务地理可及性等问题,被视为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排斥、提升农村生产水平、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若干地市的调研情况,梳理了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证明了金融科技的应用可以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支持。同时,本文也针对金融科技在乡村振兴中仍面临的诸多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现状
(一)银行业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20*年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同年,乡村振兴接过脱贫攻坚的接力棒,农村发展进入新纪元。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人民银行牵头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要求、重点领域和主要举措。
随着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全国乡镇基本实现银行全覆盖,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基本保持稳定。截至20*年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达*%,较上年进一步提升;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网点*个,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国累计*亿农户开展信用评定;收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万个;大力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和创建,评定信用户*亿户,信用村*万个,信用乡(镇)*万个。此外,金融机构积极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对于信用评价良好的农村经济主体,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贷款手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带动更多农村经济主体主动守信,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信用环境。
2022年上半年,*市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市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增长*%,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市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增长*%。②*农商行推行“金融村官”机制,优选派驻金融村官到辖内行政村,累计走访客户约*万户,完成个人建档约*万户,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工程。*农商行创新提出“金融副镇长+乡村振兴特派员”模式,向*市辖内*个乡镇、*个村委会共派出*名金融副镇长和*名乡村振兴特派员;与*个乡镇建签订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战略协议;在所有乡镇装备政务一体机(当地政府+农商行金融服务),切实解决村民出门办事不方便的问题,半年中,通过一体机完成的业务交易超过*万笔,全省第一。*农商行紧密围绕当地政府乡村振兴规划、优势产业布局、特色小镇建设、重大民生等项目,建立了政银、银农合作机制;深入乡村、社区、企业,摸清金融服务需求,确保金融支持措施接地气、见实效;推进信用村建设工作,确保户户有信用。
(二)农村金融供给不充分且不平衡
尽管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助力农村金融发展,但主要以银行为主,非银金融机构的缺位致使农村金融业态单一。同时,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有限,尤其是贷款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类贷款,对普通农户的消费金融需求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此外,银行“嫌贫爱富”的特点也使得农村金融存在供给不平衡问题。
1.非银金融机构依旧难下乡,农村金融业态单一。
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谈论金融服务总是以银行为首要切入点。但是金融机构按照业务类型可以大致分为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金融机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非银金融机构也应该积极响应。截至2022年*月末,*、汕头和*3市实现银行网点支付清算系统乡镇*%覆盖,农户在村里即可享受基本的银行金融服务。但非银金融机构依旧游离在县乡区域以外。上述*市共有非金融机构及类金融机构*家,设在县域地区的机构数量为*家,其中保险机构*家,小贷和汽车金融公司共*家,③鲜有证券机构在县域地区开设营业网点。
2.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农村金融供给不充足。虽然银行网点覆盖了全国所有乡镇,但所涉及的业务主要以个人储蓄为主,并没有覆盖农户的消费需求。20*年末,全国农村地区累计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亿户,占全国累计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总量的*%,城乡拥有活跃使用账户④的比例仍存在差距,农村地区比城镇受访者低*个百分点;全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万亿元,其中农户消费贷款余额*万亿元;农村地区累计发行银行卡数量*亿张,同比增长*%,其中借记卡、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数量分别为*亿张、*亿张。⑤据调查,*%的农村受访者最近两年有过办理或使用信用卡的行为,比城镇地区低*个百分点。此外,农村地区购买银行理财、国债、基金、股票等金融资产,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以上。
3.县域农商行贷款增速放缓,存贷比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市农信社在20*年完成改制化险工作之后,贷款平均增幅一度超过*%,此后逐渐回落,2022年上半年,*市县域*家农商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约为*%,远低于全省银行业*%的增长水平。存贷比方面,*县域农商行平均存贷比约为*%,其中*农商行的存贷比仅有*%;*农商行的存贷比约为*%,同*地区银行业整体存贷比接近*%相比,仍然属于落后的一方;*农商行改制之后存贷比不足*%,只能依靠资产业务实现保值,未能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有效的金融支持。
4.农贷“精英俘获”现象加剧,信贷配给成农村金融主要问题。早期农村金融服务为寻求低成本,而委托以乡绅和村支书为代表的乡村精英完成贷款资质的审核和推荐,甚至资金发放。农贷“精英俘获”指的是描述乡村精英在上述过程中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侵占银行贷款的问题。随着乡村建设的推进和“三农”问题研究的深入,“精英俘获”也从早期的精英主动占有,延伸出外生资源对精英的俘获。
具体而言,银行现有贷款业务可以按照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划分。其中,零售业务一方面会依托银行派遣的驻村工作人员进行入户调查,另一方面则是依靠当地精英对村民进行信用评级。这为乡村精英主动占有信贷提供了机会。公司业务方面则存在显著的被动型“精英俘获”现象。由于县乡区域成规模的企业数量稀有,加之当下金融机构大规模下沉,农贷资金全部向仅有的几家成规模企业聚集。银行所谓的产品创新也都是针对园区企业展开的,对于园外企业和自主经营的农户依然有着抵押担保的要求,亦或者是提供额度有限的信用贷款。
正是由于大量“精英俘获”现象的存在,“融资难、融资贵”和“金融缺位”等问题仍旧是农村金融讨论的热点。
(三)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户自身需求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的一大原因。
1.农户金融认知有限,杠杆使用比例不高。我国农村居民对金融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银行储蓄和汇款业务,即使银行为其建立了授信档案,其对于杠杆的使用也十分谨慎,甚至不了解自己有向银行借贷的能力。
*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千村调查(20*)”数据显示,*、*和*市下辖乡镇拥有股票账户的农村家庭占比为*%,使用过手机银行转账的受访者为*%,使用过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的受访者为*%,有向亲戚朋友借钱或者银行借贷历史的家庭占比为*%。近*年有借钱行为的家庭有*户,其中仅*户向正规金融机构借款,*户通过互联网借贷,其余*户均向亲朋或好友借款。
此外,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调研发现,农户用信占授信比不高。以翁源农商行为例,该行预授信客户覆盖全县*个乡镇,授信规模达*亿元,但是实际用信客户大约为*户,用信规模为*亿元,用信额度仅占授信额度的*%。这是*县域地区*家农商行中表现最好的,其余农商行的实际用信授信比例在*%-*%之间。此外,产业园用信情况也不乐观。新丰农商行对县内茶产业园有*万元的授信额度,园内的企业可以直接用信,但是几年过去,前来咨询相关贷款业务的企业很少。*农商行开发的*鸡产业贷,自2021年*月推出后,截至2022年*月末,仅发放两笔贷款,合计金额*万元。
2.原因分析。农村居民金融需求弱可以从其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分析。
(1)农户的自身原因。在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透支消费”“借贷享受”都被视作陋习,只有走投无路时才会被迫借贷。虽然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借助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的跨时空调配,可以有效支持个人或企业发展,但是这样的认知并没有影响朴素的中国农民。在“*千村调查(20*)”中,受访者存款目的涵盖生产经营、医疗和日常生活开销等。但是仅有*%的家庭近*年有借款行为,近*%的家庭通过银行获取贷款。此外,农村居民不能正确认识现代金融对生产和生活的积极作用。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农村受访者中仅有*%在近两年有使用过银行自主设备。
(2)外部性问题。一是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主力用信人员缺失。据*市第*次人口普查统计,城镇常住人口有*万人,占*%,居住在县域的人口为*万人,占*%。与*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万人,县域人口减少*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造成农村人口性别年龄结构恶化,留乡人员除了老年人与儿童少年外,大都是缺乏知识和文化的农民。金融机构很难对这部分留守人员进行风险识别,更难防范道德风险。二是银行贷款提供的贷款项目与农民需求有错配。“*千村调查(20*)”数据显示,在近*年里有贷款的*户家庭中,借款用途多用于看病,有*户,用于农业生产或个体户经营的一共有*户。反观银行开发的贷款产品,主要集中在经营贷和部分购买商品房的客户,对于农村居民需求更为频繁的医疗和日常消费领域存在缺位。三是正规金融合约复杂,农户更愿意以口头形式向亲朋好友借钱。由于正规的金融合约涉及期限、利息、年化利率等对农民并不熟悉的金融知识,加之*地区家族和宗族文化盛行,亲朋好友间的借贷行为通常以口头约定为主,大多没有明确的还款日期及确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