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创新工作载体
(三)激发干事热情
(四)壮大人才队伍
(五)支撑逐步凸显
二、主要挑战
(一)产业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
(二)企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人才持续外流的问题不容忽视
(四)乡村振兴人才基础不够牢固
三、对策建议
(一)围绕新时代的目标定位
(二)注重区域主导产业需求
(三)突出补好人才队伍短板
(四)打牢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五)营造近悦远来创业乐土
关于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持续升级“培育”人才政策、搭建“用好”人才平台、保障“奖励”人才经费,促进*成为“聚集”人才小高地,人才的集聚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县生产总值达316.2亿元。2018~2020年,*县连续三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市”。2022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监测*得分83.04分,排第8名。同时,也存在产业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人才生态不优等人才工作短板。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打造人才生活工作的优良生态,集聚各类人才投身到推动*县高质量发展的热潮中来,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融合支撑*县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升级“培育”人才的政策。为了更好地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为人才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关于定期评选表彰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名教师的实施意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搭建起人才政策的初步框架。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出台了《*县设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实施办法》《*县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等系列人才制度,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持续增强。
(二)创新工作载体,搭建“用好”人才的平台。近年来,*县围绕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战略和打赢产业转型、县城建设、乡村振兴、安全稳定四大攻坚战目标,持续创新优化人才发展平台载体。截至目前,全县有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遴选认定的“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3个,省科协批准的“科技专家服务站”3个;曲靖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批准的“市级专家工作站”2个;教育行业人才工作平台发展迅速,创建了30个“市县级名师工作室”,其中市级3个、县级27个;卫生健康行业人才工作平台创建成果丰硕,*县人民医院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20医院等知名医院合作建立8个专家工作站,*县中医院与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等知名医院合作建立5个专家工作站;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创建市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认定的实验室2个;*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县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4个。
(三)激发干事热情,保障“奖励”人才的经费。设立*县教育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奖励教学业绩显著的学校、教师、学生、教育科研成果及引进优秀人才。从2016年起,按年度组织评选“三名教育工作者”(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2017年以来,累计发放“三名教育工作者”特殊津贴607.5万元、“教育教学质量奖”746.36万元。同时,鼓励县内人才积极申报上级各类人才奖励和人才项目,对获得市级及以上人才奖励和奖项的个人,给予和市级及以上奖励一样标准的追加奖励。投入2100万元在工业园区建设人才公寓240套,单套面积为25~45平方米,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四)壮大人才队伍,成为“聚集”人才的高地。*县始终把人才培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人才队伍的量和质实现“双提升”。截至2022年,人才总规模达到45116人,其中,党政人才2040人,占4.52%;专业技术人才20326人,占45.05%;高技能人才1445人,占3.21%;农村实用人才11004人,占24.39%;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978人,占22.11%;社会工作专业人才323人,占0.72%。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截至2022年,全县共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7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1人、市级13人;共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38人,其中省级3人、市级35人;有全省科技兴乡贡献奖11人、拔尖乡土人才4人、工业发展杰出贡献奖1人、“万人计划”入选专家3人、民族文化传承人才2人;有省委联系专家1人、市委联系专家3人、县委联系专家41人;共有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9人,其中县级37人、市级17人、省级5人。
(五)支撑逐步凸显,促进“发挥”人才的作用。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持续增加,2022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3.96亿元,投入强度为1.37%。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和人才的持续集聚有效推动了科技创新,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22年,累计创建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累计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6户,专利发明拥有量每万人口为0.42件,数字经济核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42%;农业机械化率达53%,66家产业基地通过了“绿色食品牌”认定,33个畜牧龙头企业开发生产了肉制品200余个系列产品。人才活动亮点纷呈,“社科专家*行”深入乡村和企业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为*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大幅提升,执业(助理)医师拥有数每千人口达1.34人。人才的贡献率大幅提升,《*省人才发展报告(2018)》研究数据表明,2018年*县的人才贡献率为28.56%,*县人才贡献率在*省的12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四。
二、主要挑战
(一)产业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与企业数量不相匹配,有各级人才项目的企业数量很少,人才数量和人才占比不高。*县规模以上企业大多为传统重工业,企业的位置相对偏远、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生活条件相对艰辛,这样的综合环境对于高层次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中老年员工的比例较大,在岗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优秀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
(二)企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文化程度、技术职称、职业技能等方面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学历方面,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文化程度的人才基本没有,本科、专科和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约为2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为75%。从企业需求人才的专业来看,采矿、机电、地质、测量等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仍需加强,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积极性不高,社会培训机构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人才持续外流的问题不容忽视。首先,人才外流表现在人口总数上,“六普”常住人口72.3万人,“七普”常住人口67.5万人,净流出4.8万人;用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对比,流出比例更高,2020年户籍人口84.4万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差为16.9万人,表明16.9万*籍人在*以外发展,既然能够到外地发展,说明他们当中人才资源的比例也不低。其次,*籍大学生毕业后在县外发展的越来越多,2011、2012、2013、2014、2015年考上本科的人数分别为3173人、2395人、3800人、3786人、4020人,这部分大学生2015、2016、2017、2018、2019年毕业时返回*的比例为54%、65%、53%、57%、56%,同时还存在返回*登记后又外出发展的情况。
(四)乡村振兴人才基础不够牢固。*县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共有32.18万名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根据年龄进行分组,31.6%的为35岁及以下,47.4%的为36~54岁,21%的为55岁及以上,由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