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县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调研报告VIP免费

提纲:

一、建设现状

  (一)青年人口比重及分布情况

  (二)青年发展型建设的工作基础

  (三)当前工作开展成效

二、制约因素

  (一)青年人口集聚方面

1.“引人”政策不充分

2.“育人”体系不完善

3.“留人”引力不强烈

  (二)青年就业创业方面

1.岗位供给不足

2.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3.创业扶持力度不大

  (三)青年城市生活方面

1.缺乏城市青春元素

2.缺乏青春潮玩活动

3.缺乏青年消费业态

  (四)青年服务保障方面

1.优质教育资源缺口较大

2.青年安居项目建设不足

3.优质医疗服务供需失衡

三、对策建议

  (一)青年集聚培养方面

1.优化青年发展政策

2.培育成长成才生态

3.增强青年留青意愿

  (二)青年就业创业方面

1.抓好产业升级

2.打造众创空间

3.整合侨资侨智

  (三)青年城市生活方面

1.实施青年城市元素丰富行动

2.实施青年生活形态拓展行动

3.是实施青年消费业态培育行动

  (四)青年服务保障方面

1.补齐教育资源缺口

2.建设青年安居项目

3.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县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青年发展战略部署及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及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根据政协常委会协商安排,20232-4月,政协、团县委等单位成立联合调研组,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思路对策建议”为主题,组织深入开展调研。本次调研通过采取查阅资料、实地考察、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撰写形成调研报告。

一、建设现状

(一)青年人口比重及分布情况。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2014-35周岁青年常住人口为13.63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比重为26.7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3.4%)。剔除华侨人口,14-35周岁青年常住人口为8.32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比重为22.9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3.4%),远低于省内发达县(市、区)。

(二)青年发展型建设的工作基础。今年1月,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作出《关于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青年”的决定》,对构建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的生态提出具体要求,成立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411日,县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2023年重点工作方案》,提出“青年人口发展、青年活力激扬、青年成长助力”三项工程,共部署50项重点任务,其中承接市重点工作方案工作任务35条,我县创新工作任务15条,共涉及32个责任单位。

(三)当前工作开展成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发展,践行青年重点发展理念,着力构建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的良好生态,取得了系列成效:高校毕业生引进提速,2022年全县引进高校毕业生超过7181人,同比增长了74.29%。华侨要素回流加快,侨乡进口商品城吸引近千名华侨(其中大部分是青年华侨)回乡创办277家进口商品企业,成为国内著名红酒、哈蒙等进口商品集散地。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建成英伟达·创新赋能中心,新引进一批数字经济头部型企业,从数商兴农到电商共富工坊,以“互联网+产业+品牌”战略,赋能乡村振兴,助推产业发展,实现“年轻态、活力范、时尚感”的新业态和青年共成长。

二、制约因素

虽然近年来致力于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青年”,在促进青年宜居、宜业、宜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青年成长期盼和发展需求,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青年人口集聚方面

1.引人”政策不充分。就现有的政策文本看,部分青年发展政策只关注少数高端人才(主要是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内的人才,或者是有较高文凭和人才头衔的高层次人才),广大普通青年政策红利享受有限,比如人才补助、购房补贴、租房补助等政策。政策力度不仅较杭州、宁波、嘉兴等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且对比周边兄弟县(市、区)吸引力也不突出。问卷调查(访问对象2625名)显示,六成以上的青年希望政府出台更多的普惠性人才政策。同时,缺乏华侨新生代和外国籍青年来青发展专项政策。约有海外留学生、华侨新生代11万人,海外人才要素回流不够。

2.育人”体系不完善。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每十万人口中的大专以上人数为6359人,和*区以及全省平均水平相比都差距较大。目前,县境内没有高等院校,只有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青年技能人才匮乏,青年就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问卷显示,58%的青年认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受限于自身学历水平和所学专业。

3.留人”引力不强烈。据统计,2018年县籍通过高考高校录取1907人,2022年籍高校毕业学生社保登记仅691人;2022年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当年就业227名,留在工作仅130人左右。由此可见,陷入了留不住青年的尴尬境地,问卷显示,45%的青年毕业后留青就业或创业的意愿不高。

(二)青年就业创业方面

1.岗位供给不足。山多地少,区域优势不明显,用地紧张和用地效率低下问题并存,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就业岗位匮乏,消化本地劳动力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均存在困难。问卷显示,40%的青年表示在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比较难,62%认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工作岗位有限。

2.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本地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以华侨青年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布局,现有的223家规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仅有67家,与*县差距较大,不锈钢、鞋服、水电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8%,仅有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动能,据《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创新指数为95.1,全省第82名,全市第6名。传统产业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为主,可提供的薪酬待遇普遍偏低,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问卷显示,84%的青年表示在找工作时最看重的是薪酬待遇。

3.创业扶持力度不大。当前在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孵化空间等公共平台建设方面相对滞后,问卷显示,46%的青年希望政府加快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同时青年创业者在融资、金融扶持方面的需求较大,52%青年希望政府完善创业的金融支持体系。问卷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因缺少创业平台、创业资金等原因而没有创业打算。

(三)青年城市生活方面

1.缺乏城市青春元素。当前城市公共设施缺乏青春元素,青年生活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卷显示,58%50%40%的青年分别指出希望增设青年公共文化空间、青年运动公园、青年游学研学基地等面向青年开放的文体设施。

2.缺乏青春潮玩活动。与北京、上海、温州等发达城市相比,可向青年提供的娱乐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问卷显示,30%20%的青年分别希望能够加强潮玩基地、小众体育活动场所等文娱设施建设。

3.缺乏青年消费业态。当前的消费业态还不具备年轻态、活力范、时尚感,尚未融合数字科技和文化创业等新兴消费元素。问卷显示,28%的青年认为城市生活中最关注的问题是商业配套,23%的青年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县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调研报告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