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措施
(一)招才引智
(二)探索实践
(三)融合发展
三、取得成效
四、存在问题
1、产权问题
2、机制问题
3、保护资金不足
4、专业人才不足
五、对策及建议
(一)科学规划严格保护
(二)加强宣传教育
(三)坚持历史性保护
(四)加大财政投入机制
(五)加大专业人才扶持力度
关于XX县传统村落活化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保护和活化传统村落,强化改革思维探索发展村落文创产业,用艺术唤醒乡土,用创意激活乡村,打造有别于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创业方式,建设有情怀有活力的乡村家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助推乡村振兴新路,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调研情况和有关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XX省东北部,平均海拔830米,县域面积1487平方公里,辖5镇6乡152个行政村、7个社区,总人口20.53万,拥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2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3个省级传统村落。相比其他一些城市和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XX因交通不便、生产落后、信息闭塞,劳动力外流较多,空心化严重,村落逐步丧失了活力。面对农村日渐衰亡的困境,XX县委、县政府坚持新理念引领发展,摒弃大修、大建、大改的农村发展理念,立足于XX的生态优势和文化底蕴,实施古村复兴计划,通过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人才逆流、激活乡村动力、兴旺农村业态,把日渐“空心化”的乡村建设成为有情怀、有活力的美好家园。近年来,我县以传统村落为载体,以文创为抓手,结合全域旅游、宜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积极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新路径。
二、主要措施
(一)招才引智,释放文创活力。一是注重引进人才。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引领或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给予资金、项目支持,广泛凝聚国内外知名文艺专家、公益团队等人才资源,着力引入一批有理想情怀的外来优秀人才深度参与乡村建设。二是注重培养人才。大力实施文创“种子”工程,将文创公益教学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计划,让农民通过画画拓宽创业渠道的同时,学会与外来人员的相处与沟通。三是注重留住人才。建立“认租15年”的运作机制,给外来驻创人才提供了生活居所和创作空间;给新入住的“新村民”发放居住证,让他们更有归属感。
(二)探索实践,创新建设模式。一是创新采用“工料法”。在项目管理上,我县创新采用“工料法”计算工程成本,对材料采购、材料管理、出库管理、记工管理、项目结算等做出明确规定,以最经济、最便捷、最高效的方式实现古宅修复利用。二是创新代租代建。以乡镇村委会为平台,与古宅祖居户主签订租赁合同,“新村民”再与村委会签订租赁合同,并由“新村民”出资,村委会按工程成本为“新村民”代为修缮老屋,有效破解了传统村落“保”与“用”的难题。我县仅XX村和XX村就吸引社会资金700多万元,修缮利用老宅70余栋。三是创新制度建设。XX县XX乡先后研究制定了《XX乡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实施细则》《XX乡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财务核算实施细则》《XX乡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村级自建工程材料采购票据使用的通知》等文件,从管理机构及岗位职责、建设程序、建设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安全生产等方面做出规范,建立了一套符合项目特点和农村实际的管理制度。
(三)融合发展,推动业振村兴。一是“文创+精准扶贫”。通过实施“文创种子”工程,将贫困对象就地转型为农民画家或农民创客,使其成为文化创意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二是“文创+乡村旅游”。XX乡文创正以其独特理念和艺术氛围,成为了文创体验中心和文化输出地,过去几年吸引了近2000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他们在此驻留时间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有的甚至长期留在了村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文创+传统产业”。将传统产业和资源与文创融合,把文化创意融入黄酒包装、宣传、销售各环节,促进黄酒产业发展,家家户户酿黄酒,酿储量2000多吨,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四是“文创+古村复兴”。随着文创产业的发展,古村已显现出由里到外的复兴之态,XX、XX、乾头、三峰等村已相继涌现出70多间农民画室、艺术空间,带动了10多家青年旅馆、咖啡吧、民宿、客栈、餐饮店、特产店的创办和发展,业态的繁荣为传统村落带来了新的活力。
三、取得成效
一是引进专家团队。先后引进XXX、XXX、复旦大学XX教授、中国美院XXX、三农专家XXX、复旦大学规建院XX教授等文创及院校专家团队在多个村落驻村开展村落保护活化利用、乡村振兴智力扶持研究和村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
二是引进新老村民。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提供创业平台,复办村级小校,引来大批城市居民入住、大批外出村民回流。如XX村,原有1400多人口,当初仅剩100多人,如今新老村民已达600多人;XX村引回在外谋生的村民开始回乡创办民宿,子女回乡求学,不断迸发出新活力。
三是带动村民增收。发起“人人都是艺术家”活动,选送8批120多人次村民学习油画创作和营销,人均实现创收5000多元。残障人士XXX、XXX、XXX、XXX等村民,通过学画售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