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问题
三、未来对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空域协同
二、聚焦强链补链育生态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四、深挖场景潜能
五、强化要素保障与区域协同
关于X市低空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X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将低空经济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发展态势总体向好,基础逐步夯实。
一是产业布局初现雏形。依托本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基础,一批涉及无人机研发制造、关键零部件生产、低空服务应用的企业正在集聚发展。部分企业在工业级无人机整机集成、特种作业设备、高能量密度电池等细分领域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和市场竞争力。初步形成了从零部件配套、整机制造到行业应用的产业链条雏形,产业生态萌芽显现。
二是应用场景逐步拓展。在物流配送领域,开展了电商物流仓到仓、园区内部小范围运输试点,与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探索开通短途支线物流测试线路。在农业植保领域,无人机病虫害防治、精准施肥等应用在部分区县农业生产中取得实效,提升了作业效率和防治效果。在安防巡检领域,针对能源管线、交通干线、大型工程的无人机自动巡检应用稳步推进,有效提高了巡查覆盖面和问题发现及时性。文旅体验方面,依托部分景区资源,尝试开发了短时观光航线和专业航拍服务。
三是基础设施与政策环境同步构建。已着手编制本市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及空域需求方案,并与上级空域管理部门建立初步沟通机制。在主城区及部分重点区域布局建设了少量无人机起降点及配套基础设施。出台了鼓励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普惠性政策,部分条款惠及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成立了由市领导牵头的低空经济发展工作协调机构,统筹推进相关工作。
二、存在问题
尽管取得初步进展,但X市低空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和瓶颈制约。
一是空域开放程度与实际需求匹配不足。现行空域管理体制下,可供常态化、规模化低空飞行的空域资源依然有限且申请流程复杂。低空空域分类划设尚未在本地区实质性落地,飞行计划审批效率有待提升,限制了商业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和频次提升。企业普遍反映“飞不起来、飞不顺畅”是当前发展的最大痛点,尤其是在城市近郊和跨区域飞行方面障碍较大。
二是产业生态体系尚不健全,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产业链条存在明显短板,尤其在高端传感器、高性能芯片、高可靠性飞控系统等核心关键环节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对外依存度较高。缺少具有强大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技术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有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够紧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
三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滞后,数字化底座尚未夯实。覆盖全市域的、统一规划的无人机起降网络、低空航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现有站点稀疏且功能单一。支撑低空智能飞行的5G/5G-A通感一体化网络覆盖不全、性能不足,“低空数字空间栅格”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尚未启动,难以实现对低空飞行器全天候、高精度、可管控的实时动态感知与监管服务能力。
四是应用场景深度广度亟待突破,商业化运营模式不成熟。现有应用场景仍以试点示范为主,规模化、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仍在探索中,盈利难题突出。在应急救援、城市治理、医疗急救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尚未有效开展。对低空物流、低空通勤等具有广阔前景领域的探索仍显不足。同时,缺乏对应用场景集成创新的系统规划和有效引导。
五是专业人才和金融资本要素支撑不足。高端研发人才(如航空器设计、适航审定、空域规划专家)和具备实践经验的操作、运维、管理人才严重短缺。本地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设置滞后,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针对低空经济“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特点的专项金融支持政策和产品缺乏,社会资本投入相对谨慎,企业发展面临较大资金压力。邻近发达地区的人才和资本虹吸效应明显。
三、未来对策建议
为抢抓机遇,突破瓶颈,推动X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空域协同,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加快制定并发布《X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X-202X年)》,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空间布局和政策保障体系,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二是成立更高层级的军地协同空域管理联合工作组,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全力争取上级支持,在本市推动低空空域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