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能满足现状需求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底数不清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质量不高
(四)生物链不完整
(五)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六)激励约束机制效果不明显
二、外地经验
(一)各级党政机关和各族群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程度高
(二)经济社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紧密
(三)生态意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
1.高站位谋划生物多样性保护
2.高标准营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境
3.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模式
(二)理顺管理体系
1.制定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2.合理划分行政管理机构
3.理顺重要领域管理机制
4.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三)加大生物多样性摸底调查
1.摸清生态底数
2.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站
3.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
4.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
5.引进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四)健全保护措施
1.提升农业生态安全
2.保护和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链补链措施
4.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的利用
(五)优化激励机制
1.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2.加强政策扶持
3.完善考核奖惩机制
关于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强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示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贯彻《X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X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按照市政协2024年度政治协商计划,推进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市政协副主席X带队,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市民进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于4月中旬,赴X区、X县和X县对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调研;5月中旬,又赴X、X省对不同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的经验和做法进行考察学习,就加强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一些思考与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秦岭、黄河、北部山区是我市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我市以习近平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指示为指导,印发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X市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积极落实秦岭保护“1+N”规划体系,着力为全面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提供绿色保障,营造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广泛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虽然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机构改革和部门职能调整等原因,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仍处于初期保护阶段。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能满足现状需求。作为保护濒危物种的特殊栖息地,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于1994年由国务院发布施行,2018年最后一次修订,部分内容不能满足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求。我市目前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施行差别化的管理制度,未能做到对保护区的自然承载力进行恢复和合理利用,真正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底数不清。我市大规模生物调查还在十多年前,近年来虽然在部分重点区域开展了生物调查,但是没有开展全域全覆盖的生物多样性摸底调查与评价工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不全,未建立重点物种及重要生物遗传性数据库,不知道物种和种群的变化情况,不能准确反映我市生物多样性整体情况,无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质量不高。管理机制不顺畅,科研人才队伍不健全,很多保护区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无法独立开展科研和科考工作。管护设备设施建设滞后,多数保护区没有设立监测和研究定位站,科研监测相对落后。资源保护工作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有些珍稀特有物种无法有效保护。
(四)生物链不完整。由于我市大部分处于农耕区,人类活动时间长、开发力度大,生态系统不稳定,原有个别物种已灭失。如大型食肉动物很难寻觅,一些区域野猪、野兔已出现泛滥。外来物种时有入侵,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破坏和影响。
(五)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历史原因,区域内有原住民,为了发展经济,占用保护区内各种资源进行无序开发,保护区逐步被蚕食,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和冲突普遍存在。管护困难,个别地方为了加快发展,提出要撤掉保护区。
(六)激励约束机制效果不明显。没有建立与生态保护成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生态保护建设的成效不能体现在经济价值上,生态补偿不明显,无法起到激励效果,难以调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
二、外地经验
(一)各级党政机关和各族群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程度高。能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意义,部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逐步规范化和程序化,形成了“党委、政府总负责,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通过退牧还湿、湿地管护补助、草畜平衡等措施加强了湿地资源保护,提高了生物物种和丰度,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群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性高。在保护区工作的各级干部精神状态较好,能够很好的落实中省决策部署,落实生态环境、林业部门的各项措施,有创造性的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荔波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多措并举推动荔波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效,推动生态优势变经济优势,促进群众自觉投身于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之中。
(二)经济社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紧密。考察的各地市都能从当地实际出发,将生物多样性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科普基地等相关产业。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打造自身特色亮点,妥善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贵阳市提出实施“大生态战略贵阳行动”,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地位,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开展了全域全覆盖的生物多样性摸底调查与评价工作,扩展生态环境因子监测,提升生物栖息地质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文化,努力建设“和谐静美”的生态之城。
(三)生态意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一是森林保育起步早、方式多。X的森林资源保护始于上世纪60年代逐渐开始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几十年来通过长江防护林工程、建立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21年,森林覆盖率高达40.23%,其中约87%为天然林,是全国天然林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二是草原保障制度全、办法多。结合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大力实施围栏封育、人工种草、退化草原治理等保护恢复措施,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2021年达85.8%。三是湿地保护体系全、项目多。X省2010年就施行《X省湿地保护条例》,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构成了湿地保护大网,为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良好示范。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高标准谋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1.高站位谋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是从政治高度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各级领导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成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要按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及制度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二是强化监督工作。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推动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逐步规范化和程序化。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人为活动,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进核心保护区内居民、耕地有序退出。三是从战略高度长远谋划。在确定区域发展战略、发展思路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统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把增绿、护绿、管绿、用绿、活绿相融合,使X由浅绿走向深绿,维护植物多样性。
2.高标准营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境。一是示范引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抓手。以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合理划分保护区,恢复和重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科学编制秦岭等重点地区生物多样性规划,明确短期、中期及远景目标,打造示范保护地,统筹推进全市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境系统。二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南部秦岭、北部山区和中部平原区生态安全格局。以黄河、秦岭区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推进黄渭洛三河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程。科学划定边界范围,合理合规处理镇村建成区、永久基本农田等空间布局问题,强化自然保护地调整审核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三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充分考虑地理实体边界、自然保护地边界等,将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
3.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模式。完善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动植物园、生物科技馆、科学研究所等要优化科学研究、园林园艺展示和生态休闲、公众服务活动等功能,广泛开展科普教育、生态体验和发挥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窗口作用,逐步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学习体系。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森林日”“爱鸟周”等节日为载体,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害生物防控等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