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思政课师资建设基本情况
(二)思政课课程设置总体情况
(三)思政课教学教研和管理情况
二、主要问题
(一)思政课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足
(二)思政课教师职业地位有待提升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缺乏有效培训
三、发展策略
(一)提高认识是关键
(二)队伍建设是支柱
(三)改革创新是动能
(四)内涵发展是方向
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总体掌握全市思政课教育教学生态,研究决策新时代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政策举措,我组织力量开展了本次专项调研,调研范围涉及全市普通中小学(含民办学校)*所、中等职业学校*所、特殊教育学校*所,调研内容包含思政课程教师配备、课程设置、教学教研等方面。
一、基本情况
(一)思政课师资建设基本情况。
(二)思政课课程设置总体情况。调研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全市大部分学校能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课时标准开设思政课,*%的小学每周设置2-3个课时,所有初中七、八年级每周设置2个课时,九年级依据学情校情每周2-4课时不等;高中高一年级周课时为2节、高二文科每周3-4节、理科每周1-2节、高三文科每周4-6节不等,中等职业学校每周设置2个课时,特教学校每周设置1-2个课时,均为正规课时量。受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文理分科的影响,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后理科不再开设思政课,高三理科班不开设思政课。绝大部分学校能够严格执行课时标准,没有占用、挪用、压缩思政课课时的现象,思政课教学有可靠的时间保证。但调研也发现,很多学校实践活动课未按要求开设,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访问、调研的机会少,缺少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全社会协同配合思政教育的工作格局没有形成,没有真正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三)思政课教学教研和管理情况。一是各项制度不断完善。随着全市“四好”思政课创优行动全面开展,各学校都更加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立了思政课创优行动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了领导听思政课、包抓教研组、包抓思政课教师制度。二是常规管理较为规范。初中、高中学校均成立了政史地中心教研组,下设思政课年级备课组,集思广益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作业布置等,坚持备课组组长签字审核制度,中心教研组教研活动坚持经常开展,并配备校级领导包抓,指导督促开展教学教研工作。三是教研方式日趋多样。绝大多数初高中都能有计划地开展思政课教研活动,做到教研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校本教研氛围较为浓厚。尤其是规模大的初中和高中每次教研活动都能确定教研主题、安排主讲人,深入探讨,各抒己见,多视角研究思政课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深厚智力支撑。
二、主要问题
(一)思政课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足。调研发现,很多学校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专职思政课师资缺额较大。小学专职占比仅为*%,初中*%,高中*0%,思政课专任教师人数少、课时多,难以保障课程质量。其次是思政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不能很好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从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结构来看,小学专业对口率仅为*%,初中为*%,中等职业学校为*%,专业对口率偏低。由于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短缺,兼任教师没有足够精力深入钻研,造成思政课创新不足,全市思政课教师在“三级三类”骨干体系中占比较低。
(二)思政课教师职业地位有待提升。受传统“重智育,轻德育”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很多学校领导对思政课不重视,特别是在小学段,通常把思想政治课当做“副课”或者“选修课”,在学校业务考核评价体系中忽视思政课地位。在课时安排上,有37所学校一至六年级、18所学校个别年级每周只安排一课时,不符合国家课程标准。个别县区在评职称时,要求申报专业必须与学历或教师资格证一致,造成部分思政教学的教师不能申报,损伤了这部分教师的积极性。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缺乏有效培训。思政课教师缺乏长期有效的进修渠道和培训机制。在培训内容上,对如何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不够重视,使得一些教师停留在以传统讲授法为主,导致学生思政课参与度不高。在培训方式上,很多学校采取校内思政课教师相互观摩,缺少借鉴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