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但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中国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有效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创新发展是分不开的。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下,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在治理理念、供需管理、治理目标、政策工具、治理方法、治理实践上都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宏观经济治理理念上,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2012年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保护主义上升。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我国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特征。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经济出现的新特征,首次提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判断。在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九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内在逻辑和应对举措,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宏观经济治理理念强调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刺激政策边际效果明显递减”“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阐明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推动宏观经济调控理念发生转变。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
在宏观经济总量管理上,既讲供给管理也讲需求管理,根据供需形势确定主导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是相对、动态的过程,在不同阶段要根据供需形势确定主导方向,或是以供给管理为主线,或是加强需求管理,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供需两侧都需协同发力。
2015年底,针对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的动态均衡”。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可见,这个时期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总量管理的主要方面。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供需两侧都遭受巨大冲击,尤其对需求侧的冲击更大。在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继续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同时,要求“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并将之上升为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之一。可见,宏观调控必须适应发展阶段性变化,该扩大需求时要扩大需求,该调整供给时要调整供给,相机抉择,开准药方。
在宏观经济治理目标上,强调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目标体系
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新时代宏观经济治理的主要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