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辩证思维科学准确把握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不仅是对我们党自我净化经验的深刻总结与理论升华,也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提升能力本领提供了科学指引。回顾历史,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阶段,批评和自我批评始终发挥着“解剖病灶之手术刀”与“磨砺党性之磨刀石”的关键作用,已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是推动党组织发展与党员个体成长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力弘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提出一系列富有远见卓识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系统回答了为何要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如何做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重要问题,将我们党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为保证党的肌体健康、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促进党员干部成长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全党正不断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我们要深入理解并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其中的价值内涵,熟练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方法,自觉将这一有力武器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不断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辩证把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多重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本质特征与核心价值。批评和自我批评之所以成为“锐利武器”,不在于其内容的尖锐性,而在于其内含的辩证逻辑:既揭示矛盾,又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这种内在的力量,使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党的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多重价值。
从认识论功能看,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通向真理的“校正器”。毛泽东同志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认识活动的辩证性主要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是一次性的终点式确证,它通过引入多元视角和异质信息,打破主体的思维惯性与认知盲区,从而促使主观认知与客观规律在更高抽象层级上达成新的统一。就此而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认识论功能体现为双重向度:其一,作为真理的“显影剂”,揭示认知体系内在矛盾,使隐匿的矛盾显性化,为认识深化提供突破口;其二,作为认知结构的“升级包”,引入新的解释变量与认知维度,对既有认知偏差进行系统揭示与动态修正,进而推动认识升华,更准确把握事物本质。对党员干部而言,批评和自我批评相当于“校正器”,是对具体实践坐标系的实时校准,防止认知偏离积累为系统性风险,使认识处于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和趋近绝对真理的螺旋式上升之中。
从辩证法功能看,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推动扬弃的“否定性中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清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这深刻阐明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辩证法功能。唯物辩证法强调在否定中把握肯定、于对立中实现发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是通过否定性揭示,打破原有平衡和揭示事物内在矛盾,并以“否定之否定”实现从旧质态向新质态的跃迁。在此意义上,批评和自我批评绝非单纯的否定,而是一种建构性否定,其内在运作机制呈现为“现状否定—改进期待—重构生成”的递进模式,有效推动党员个体与党组织在持续反思与动态调整中实现螺旋式发展。由此,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辩证法价值在于:以否定性反馈为扬弃创造条件,使否定成为更高层次肯定的前提,使对立转化为新的统一动力,最终达成“团结—批评—团结”的良性循环。对党员干部而言,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不断涤荡尘埃、杀灭病菌,帮助党员干部在自我革新中提升能力本领,推动党组织在净化政治生态中增强凝聚力与战斗力。
从实践性功能看,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效果具有二重性。针对现实中批评和自我批评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在很多地方变成了‘钝器’,锈迹斑斑,对问题触及不到、触及不深”。批评和自我批评变成“钝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认知偏差,具体表现为:将批评窄化为“挑毛病”“扣帽子”,削弱批评的建设性;以“维护团结”为由回避批评,导致批评失效;就事论事,缺乏后续跟进,使批评流于形式;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辩证思维,未能充分认识到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批评”本身所具有的二重性——既有建设性的一面,又有破坏性的一面。系统区分建设性批评与破坏性批评,可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目标是重在改进还是分出胜负;对象是聚焦于“事”本身还是针对“人”;态度是尊重关怀还是带有蔑视嘲讽;内容是能提供具体改进建议还是空洞笼统;沟通方式是双向互动、允许申辩还是单向宣泄、禁止辩驳;产生后果是推动认知升级、信任增进还是导致关系紧张、信任流失。可见,建设性批评能够通过良性互动纠正错误,保持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破坏性批评则可能引发内耗,诱发关系紧张与效率衰减,阻碍党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批评和自我批评需精准把握尺度与方式,科学运用批评工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建设性效能、规避破坏性风险,使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有力武器。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辩证方法与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批评要出以公心、态度诚恳、讲究方法,要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切忌从个人恩怨、得失、利害、亲疏出发看事待人。”这深刻阐明了批评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在具体实践中,批评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批评效果和被批评者接受度的关键变量,党员干部应掌握正确的批评方法,并根据批评的目标与性质等采取合适策略。
把握批评和自我批评对象的内与外,注重双向性。“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整体,二者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党员干部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应坚持内外兼修、双向发力,才能在外在审视与内在反思的结合中,进行深刻的思想涤荡和精神洗礼,实现自我改造、自我提升。手电筒照别人时,党员干部要拿出较真的勇气,不仅对下级要敢用,对同级特别是对上级也要敢用,敢于真刀真枪指出问题,往根子挖、往要害指、往痛处戳,不搞爱惜羽毛、明哲保身那一套。手电筒照自己时,要敢于内在检视,深挖细照问题,不回避、不掩饰,不做“隔靴搔痒”的表面文章。对同志的“当头棒喝”,党员干部应有“检身若不及”的自觉,将批评意见视为改进工作的“催化剂”,做到闻过则喜、虚心接受,并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主动查找自身不足,将批评转化为成长动力。
把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节奏的快与慢,注重及时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我批评要一日三省,相互批评要随时随地,不要等小毛病发展成大





